易经名人:历史上与《易经》有关的名人
上古及先秦时期
伏羲
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部落酋长和人类的始祖,姓风,建都于陈(今河南开封东)。《周易•系辞下》: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於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认为八卦乃伏義所画。
神农
亦称连山氏、烈山氏。一说即炎帝,传说中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相传为姜永(今湖北随县)人,相传伏羲氏所作之易,经十九传而至神农氏。神农氏扩大了易象的运用,运用阴阳升降消长之象和理数,莫定了中医之基础。相传其复演八卦而为六十四卦,作《连山易》。
黄帝
古史中说他本姓公孙,因居姬水,故改姬姓,号轩辕氏,有熊氏,又号归藏氏,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伏羲之易,至神农氏后又经八传而至黄帝。黄帝之易,以坤为首位,认为坤象地而属土,而地面上的万物,均由坤土之功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所以作《归藏易》。
周文王
商末周部落领袖,姬姓,名昌。周武王之父,武王有天下,追尊为文王,故又称文昌。相传其被囚羑里时,演易而穷究天人之理,演伏羲八卦而为六十四卦,并作卦辞和爻辞。
周公
西周杰出政治家。姓姬,名旦,因封地在周(今陕西岐山),史称周公。文王之子,武工之弟。相传他不仅精通易学,还曾作八卦爻辞。其言论见於《尚书》的《大诰》、《康诰》、《多士》、《无逸》、《立政》等篇。
老子
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姓老,名聃。一说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邑(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老子之学,宗黄帝《归藏易》之体系,首重坤柔。其守静、贵柔、尊阴、无为的思想,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论和数字推测法,被认为是在《周易》的成卦程式以及易有两仪、四象、八卦的启示下衍生出来的。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对《周易》有很深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强调卦爻辞对道德修养的意义,同时又认为善学《易》的人,不去占筮,认为《周易》的用处在于提高人的道德境界,不是卜问吉凶祸福。传统上认为《易传》乃孔子所作,自宋代欧阳修《易童子传问》提出疑问以来就一直见仁见智、莫衷一是,迄今尚无定论。
荀子前313年〜前238年
战国后期杰出的思想家和儒学大师。受战国时期阴阳学说或以阴阳说解易的影响,他以阴阳为哲学范畴,说明事物的发展。并曾引用《周易》卦爻辞论证自己的观点。
鬼谷子
相传为战国时楚人,纵横家之祖。姓名传说不一,因隐居于鬼谷而号称鬼谷子,后人或称鬼谷先生。长於养性持身和纵横捭阗之术,《史记》载其为苏秦、张仪之师。其学源自《易》,论因变无常,从黄老心术论世御事,讲求内外损益之理,后来又演变为反应、揣摩之术,为纵横家所宗。首创多种方术秘术留传后世。
三国、两晋、南北朝诸葛亮181年~234年
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济南)人。足智多谋,通晓兵法,据传其知晓黄帝所作之兵家八阵法,并根据伏羲八卦(六十四卦)和古代的兵法推演成八阵图。其军事思想、为将之道、用兵之计等,亦多与《易经》相通。著作有《诸葛亮集》。
阮籍210年~263年
三国魏玄学家、文学家,竹林七贤之一。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认为《周易》是讲变化的典籍,是所谓往古之变经,是圣王明君用来观察事物的变化,从而立政施教的教科书。他对各卦的解释,主要是采用取义说,有时也吸取了汉易中的八卦方位说和五行休王说。
王弼226年~249年
三国魏玄学家,以老庄玄学解易的创始人,魏晋易学义理学派代表。字辅嗣,魏国山阳(今河南焦作市东)人。其易学源自费直,主张注《易》时须注重阐明《周易》所包含的义理,摒弃汉儒实异说,谶纬说,恢复先秦儒家说《易》的本旨,
从而开创后世以义理说《易》的先河。(1)取义说。(2)—爻为主说。(3)爻灵说。(4)适时说。(5)辩位说。
干宝286年~336年
东晋史学家、经学家、象数学派易学家。字令升,新蔡(今属河南新蔡)人。好阴阳术数、精通《周易》。易学著作颇丰,有《周易问难》二卷,《周易元品论》
二卷,今皆散佚。
萧衍464年〜549年
即梁武帝。南朝梁的建立者,玄学派易学的代表人物。其易学特点为揉合易佛,以虚无解释《周易》的最高原理,以《周易》解说佛教的教义。其解易著作有《周易大义》二十一卷,《周易系辞义疏》一卷,《周易讲疏》三十五卷等,均已佚。
隋唐五代
孔颖达574年~648年
唐代经学家。字冲达(亦作仲达、冲远),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西)人。对《周易》有精深研究,易学观主要有:(1)义象兼采。(2)易理备包有无。(3)乾坤二元论。认为六十四卦皆来自乾坤两卦。(4)太极说。围绕大衍义的问题解释了太极,以太极元气说否定了虚无实体说,拋弃了《易纬》中的太易说和大一神说。易学著作有《周易正义》、《周易正义序》。
袁天罡
据历代相传,袁天罡与李淳风乃是同窗好友,时常聚首论易,在一起背靠背席地而卧、一个写一个画,为后人留下一部神奇的预测天书《推背图》。袁天罡亦是唐代易学数术髙人。只可惜具体生平事迹及生卒年月,实在无从査考,正史不见,野史亦无。
李鼎祚
唐代经学家。资州磐石县(今属四川)人。以经术称名於当时,为唐代提倡汉易象数文学的代表。撰成继孔颖达《周易正义》后所出现的又一部总结两汉以来易学,意在纠正孔疏之偏的《周易集解》。
孙思邈581年〜682年
唐代医学家。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注重医易关系,提出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的著名论点,善用《周易》盈虚消息理论来阐述修身防病治病的道理。他的医学思想充满了易具医理、医为易用的观点。对后世医易学影响很大。所著《备急千金要方》及《千金翼方》为中医重要著作。
宋代
陈抟871年~989年
五代宋初道士和道教学者,字图南,自号扶摇子。毫州(今安徽人毫县)人。早年读诸子百家之言,有展翅青云之志。著《指玄篇》八十一聿。其易学特征为以图式解易。所提出的易学图式,包括象和数两方面的内容,为宋代象数之学和图书学派的创始人。
欧阳修1007年〜1072年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易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其易学观点以评论人事为主,认为其易学具有重人事而轻天道的倾向。对{周》经文个别文宇的解释,对物极必反的论述,对<系辞》等传的质疑,在易学史上有其历史地位,对南宋功利学派和淸代汉学家的易学都起了重要的影响。
刘牧
北宋中期著名易学家。字先之。治易以讲河图、洛书闻名。提出图九书十说,并对这两个图式作了理论的解说,是对陈抟龙图易的进一步发展,在宋易哲学史上影响颇大。其易学著作有《易数隐图》。
周敦颐1017年〜1073年
宋代著名易学家,理学家的奠基者。字茂叔,原名敦实,因避宋英宗旧讳,改名敦颐,程颢、程颐均为其弟子。善谈名理,深于易学。其太极图原图大半是以道教的先天太极图为蓝本,参照陈抟的无极图,并受禅宗虚无说的影响,将道家和道教的无极观念引人儒家的解易系统。论天地万物的形成演变过程为无极—太极—阴阳二气—五行之气—万物和人类。此说是对汉唐易学的宇宙论和李观的太极元气说的发展。
邵雍1011年~1077年
北宋著名易学家。字亮夫,自号安乐,祖先为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幼随父迁共城(今河南辉县),隐居于苏门山百源之上,故被后人称为百源先生,其学派被称为百源学派。屡被推荐为官,均坚辞不受,终生以研究《周易》为业。和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并称为北宋五子,北宋理学的重要人物。主要易学著作《梅花易数》。
司马光1019年〜1086年
北宋史学家、哲学家。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属陕西)人。以儒家中庸思想立说。认为:阴阳相违,非太极则不成,刚柔相戾,非中正则不行。摹仿扬雄《太玄》而撰《潜虚》。
苏轼1037年〜1101年
北宋学家、思想家、书画家。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唐宋八大家之一。晚岁读《易》玩其爻象,其推阐理势,言简意明,往往足以达难显之情,而深达曲譬之旨,而其说多切人事,文辞博辩,足资启发。治《易》是儒、佛、道三教合一。
程颐1033年~1107年
北宋著名哲学家和易学家,理学创立者之一。通过对卦爻辞的解释,提出卦变说、当位说、相应说、随时取义说,极有利于说明卦爻象和卦爻辞之间的联系,使取义说得到充分发挥。提出所以为阴阳者是道的命题。将一阴一阳解释为有阴有阳,又以理本论代替了玄学贵的无论,进一步发展了理学派的本体论。认为阴阳动静,无始无终,肯定了阴阳变化的永恒性。
朱熹1130年〜1200年
南宋哲学家,著名易学家、教育家。精于《易》,影响极大。集周敦颐、邵雍、张载等北宋以来易学家之大成,独立发挥,形成自己的体系。其易学批判地吸取了各家的观点,以程氏易学为骨干,融会各家的长处。提出易本卜筮之书。
明代
刘基1311年~1375年
字伯温。浙江青田人。用易学数术为朱元瘅出谋划策,灭掉元朝,建立明朝。乃一代实用易学大师。
清代
王夫之1619年~1692年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易学家。学识渊博,对天文、历法、数学、地理等均有研究,尤精于经学、史学、文学。主要易学著作有《周易外传》、《周易内传》、《周易稗疏》、《周易考异》、《周易大象解》等。
以上就是易经名人:历史上与《易经》有关的名人的介绍,更多关于易学名家的内容请继续关注“精准算命网熊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