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传》中的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频道:八字 日期: 浏览:1

《周易》古经本系卜筮之书。卜筮原属于古代宗教的迷信活动。《易传》是对于卜筮之书的解释,承认了卜筮的作用。在这个意义上,《易传》的理论前提是唯心主义的。但是《易传》对于经文的解释往往是借题发挥,《易传》中提出了关于天地起源、万物变化、八卦来源的说明,它是以对客观世界及其变化的观察为依据的,这是一些唯物主义观点。可以说,《易传》对于卜筮活动作出了一些合理的解释。因而其中既有唯心主义思想,又有唯物主义思想。

为了对《易传》中的哲学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首先要深入考察《易传》中一些重要的命题的真实涵义。

(一)易有太极解

在《易传》中,易字有三义如易之为书也,易有君子之道四焉,易字是指《周易》古经而言。又如生生之谓易、神无方而易无体,易字指变化过程。此外,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则是简易之意。易有太极之易,应作何解?有人以为指书而言,但《周易》古经中只有乾坤、刚柔,并无太极观念。王弼以为太极指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的不用之一。但是大衍分而为二以象两,此二并非不用之一所生,而且此二只是象两,而非即两的本身。这与《易传》所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含义不同。崔憬说:舍一不用者,以象太极虚而不用也。又说:四十九数合而未分,是象太极也。今分而为二,以象两仪矣。既以舍一不用为象太极,又以四十九数合而未分为象太极前后歧异,但认为这只是象太极、象两仪,则比较确当。至多只能说不用之一或四十九数合而未分是象太极,不能说此即太极。但这也只是《易传》对于大衍的解释。所以,应该承认,太极观念是《易传》所特有的,并非《易经》所有。因而,易有太极的易字应与生生之谓易的易字同义,指变化过程而言。

关于太极的意义,历代解说不一。《汉书•律历志》引三统历云:太极元气,含三为一。郑玄《周易注》云:太极,极中之道淳和未分之气也。虞翻说:太极,太一也。分为天地,故生两仪也。这是关于太极的最古的解释,我认为是比较正确的。后来王弼以大衍之数不用之一为太极,朱熹以为太极者其理也,以最高的理为太极,都是唯心主义的猜测之辞,都是没有充分根据的。《易传》以天地未分的统一体为世界的本原,这是一种唯物主义的观点。

(二)形上形下解

《易传》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是《易传》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孔颖达说:道是无体之名,形是有质之称。凡有从无而生,形由道而立,是先道而后形,是道在形之上,形在道之下,故自形外而上者谓之道也,自形内而下者谓之器也。程颐、朱熹认为形而上的道是理,形而下的器是气和物。戴震则认为气也是形而上,上下犹如先后,形而上指未成形之前,形而下指已成形以后。这里的问题是:《易传》中所谓道与器是何意义,所谓形而上、形而下的上下二字究竟何义?

《易系辞传》中道字屡见,摘举如下:

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通乎昼夜之道而知。

一阴一阳之谓道。

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

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巳者也。

是故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

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日月之道贞明者也。

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道有变动故曰爻。

这所谓天地之道、昼夜之道、变化之道基本是同一意义。三极之道即三才之道,包括天道、人道、地道。综观这些道字,可以说都是法则、规律的意义。《易传》说:动静有常,刚柔断矣,又说: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这动静有常的常,天下之理的理,与天地之道的道,基本上是同义的。

关于器,《易传》还说: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有一定形状者才叫作器。《易传》以象与形对举,如说: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又以法、象并举,如说:成象之谓乾,数法之谓坤。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以上倶见《系辞》)象与形是相互对待的,法与象也是相互对待的。法象之法应是固定形式之意。这里有一个问题是:所谓象是属于形而上的,还是属于形而下的呢?张载认为象是形而上的,气化就是道;程颐、朱熹则认为象是形而下的,与器同类。戴震也认为气是形而上的,器物才是形而下的。从《易传》的文句来看,象与道是有区别的,如日月是象,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系辞》),但是曰月不就是日月之道'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同上)变化与变化之道有别;昼夜与昼夜之道有别。我认为,在《易传》中,道、象、器应该是三个层次,不是两个层次。道与器是相对的,象与器也是相对的,这是属于不同方面的对立。

道是抽象的理,器是具体的物。《易传》以道为形而上,以器为形而下,是否如孔《疏》所说,是主张形由道而立、先道而后形呢?这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先秦古籍中所谓上下有时,是指先后而言,如以远古为上世,以当时为下世。但上下还有另外一种意义,在《论语》中分别上下的文句不乏其例。如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季氏》)唯上智与下愚不移。(《阳货》)这些所谓上下都不是先后之义,而是高卑之义。孔子乂说:下学而上达(《宪问》),这更是下在先、上在后了。我认为形而上、形而下的上下,也不是在先后之意,而是高卑之义。形而上犹云高于形的;形而下犹云与形相当或低于形的。《易传》认为这是髙妙的,所以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孟子》记载公孙丑云:道则髙矣美矣,宜若登天然。(《尽心上》)《易传》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肯定道是高于形器的,这是对于道的赞美之词。

《易传》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系辞》),这是先秦哲学中最重要的辩证法命题。显然,以一阴一阳为内容的道不可能先于阴阳而存在。老子以道为先天地生,《易传》则以为道是阴阳的对立统一的规律。《易传》中关于道的学说并不是认为形由道而立、先道而后形,这是与老子不同的。

以上就是《易传》中的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全部内容,更多易经全文资讯请关注精准算命网熊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