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事的时候,40岁的陈泽明总喜欢跟家人一起到离家两公里外的深圳大运中心散散步。他说那里是一个让他自豪的地方,每每经过那儿,都有一种特别的感觉。
陈泽明是龙城街道黄阁坑社区麻沙居民小组的原住民。大运中心所在的位置,就是他原来的家——老麻沙村的位置。
2011年8月12日,第26姐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在深圳举办。到如今,已经整整10年。这10年,陈泽明感受到了龙岗空前的发展速度。他说这样飞速的发展,是大运会带来的。
还有许许多多的人参与到了那场10年前的体育盛会,他们是参赛选手、是赛事执行者、是志愿者、是记者,或者,他们就是那一个个普通的观众。2011—2021,他们眼中的大运10年,是一番怎样的模样?
2011年8月12日,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在深圳开幕。南都资料图
“我会自豪地说,大运主场馆下就是我曾经的家”
如今的大运中心,是深圳著名的地标之一,在大运之后,这里承办了诸多高端的国内外体育赛事,也是附近居民常去的休闲锻炼场所。外人看到大运中心,一定想象不出他原来的模样,但陈泽明记得清清楚楚。
陈泽明介绍,当时的麻沙村,主要就是村民的私宅和部分厂房,租金很低,村民收入不高。那时的麻沙,也没有像现在这样有着四通八大的交通。那时,村里交通不便,村民每天只靠一班公交出行。也没有大路相通,村民想要走到大路上,往往需要走上两三公里。村子周边也没有学校,小孩子上学,也需要去到很远的地方。“因为位置偏,交通差,我们村就一直发展很缓慢,跟深圳其他地方比,真的差很多。”陈泽明说。
建设中的大运中心。 龙岗区委宣传部供图
大运主场馆项目落地在麻沙,让麻沙居民看到了发展的希望。陈泽明记得很清楚,在刚收到拆迁建大运主场馆的消息时,村里很多人都非常支持,包括在这里生活了一辈子的老人。等到拆迁真正落实的时候,大多村民也用实际行动表达了他们的态度。短短几个月时间,麻沙村就拆除了一百多栋房子。
此后麻沙的发展也没有让居民们失望。“感受最深的就是交通,你看我们安置房的位置,旁边就是盐龙大道,周边还有龙飞大道、龙翔大道,不远就是水官高速,出行别提有多方便了。”陈泽明有些兴奋,这些,对于原来的麻沙居民小组来说,是想都不敢想的。
另一个很大的改变就是学校等基础设施。现在大运中心周边,有诸多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也集聚在这个片区。“现在麻沙的孩子,再也不用像我们小时候那样。跑到很远的地方去上学了。”陈泽明感概。
陈泽明说,现在的这一切,几乎都是大运会带来的。闲暇的时候,包括陈泽明在内的麻沙的原住民总喜欢到大运中心散散步。走得慢的,散步一圈回来差不多两个小时。但大家总是乐此不疲。在麻沙原住民心中,大运中心的意义不仅仅是一个高端的体育场馆,更是麻沙发展的见证,
深圳大运中心。龙岗区委宣传部供图
“外地朋友来深圳,经过大运中心的时候,我总会自豪地告诉他,大运中心下面,就是我们曾经的家。”陈泽明说。
“我见证了大运场馆的首次亮灯”
从2003年负责龙岗区的新闻开始,深圳商报记者毕国学已经在这片土地上奋斗了18年多。他见证了大运会从筹办到举办的全过程。
毕国学至今都还清晰地记得大运会申报成功的那个夜晚。当时,他和同报社的另外两个记者就驻守在龙岗,等待着深圳申办大运的消息。好消息传来后,毕国学所在的报社也旋即出了号外。
“兴奋得睡不着!我和另外两个同事将加印的申办成功号外第一时间拿到手。三人自发将号外带进龙岗区政府大楼,在天亮之前,往每一个办公室的门缝下都塞了一份。”毕国学回忆。
此后的日子到大运会正式开幕,毕国学见证了大运基础设施一栋栋崛起,见证了龙岗的基础设施、城区面貌一天天变好。
他也还清楚地记得大运中心第一次亮灯时候的场景。那天,他在大运中心附近写了一天稿件,走出大楼时已是晚上。忽然,他看到大运中心亮起了灯。“那时候大运中心快要建好了,是第一次亮灯。特别漂亮,就像水晶一样。”毕国学清清楚楚记得当时的场景,他很兴奋,马上就找了个好角度拍了张照片。当时还觉得拍得不够好,便又找来专业摄影拍摄。第二天,全国的观众第一次见到了亮灯的大运主场馆。
难忘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说他见证了大运首金,又比如说见证了地铁3号线每一个站点的修建。
十年转瞬即逝,毕国学依旧在龙岗这片土地上耕耘,也见证了龙岗这十多年来的变化。他说,大运会的举办,在城区环境、道路交通、公共设施建设、市民文明素养等诸领域,给龙岗带来了脱胎换骨的变化,“这种改变,可谓一跃跨十年。”毕国学表示。
“我送了件志愿者衣服给朋友,他保留至今”
邱阔今年30岁,现在是湖南省的一名公务员。10年前,还在警校就读的他,为深圳大运会做了40多天的志愿者。一直到现在,大运会志愿者的经历,都是他最难忘的经历之一。
在深圳大运会上,苏炳添获得百米短跑铜牌。 南方日报资料图。
作为警校的学生,邱阔和同学们的主要工作,是在大运套酒店协助安保。从踏上岗位第一天起,他就养成了记录的习惯。他把每天的工作感受记在了个人的社交网络上。他还为这次志愿者经历建了一个相册。这么多年了,一直不舍得删,在深圳的日子里,他惊叹于大运的安保力度,惊叹于深圳警方的精良装备,也惊叹于那覆盖全深圳的全民志愿服务热潮。
回到学校之后,这段经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他和同学们的谈资。2011年10月,邱阔已经从志愿服务的岗位上回校一个多月。趁着国庆假期,他的高中同学到学校去看他。邱阔说,“我跟他说起了在深圳大运会期间做志愿者的经历,并且送了一件志愿者衣服给他。我没想到,这件衣服对他的影响会那么大。”
邱阔也是在很多年以后才知道这件事对他的这个高中同学产生的深刻影响。“今年是大运会10周年嘛,前段时间又跟他聊起这件事。他说,他当时被我说的那些事儿吸引了。我送他的志愿者衣服,他非常喜欢,经常穿着,并且一直保留到现在。”邱阔有些惊讶,毕竟,他自己留着的那件衣服,在数次搬家后,已经没法找到。
更加让邱阔意外的是,那次交谈,也让他的高中同学坚定了毕业之后去深圳工作的决心。“现在他已经在深圳工作7年了,这几年,他的主要工作地就在龙岗。他总是给我发一些大运中心、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港中大(深圳)的照片。我知道,是大运会影响了他,也是大运会,坚定了他在深圳发展的决心。”邱阔说。
采写:南都记者 颜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