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学研究·双月论坛
施云翔/文
今天的讲座论坛是讲中国画传统精神与审美倾向,首先我在开讲之前先谈一谈中国画的传统精神所包含有哪些审美观念。我以为中国画除了笔墨所具有的独立审美价值,其画面的形式美与意境的营造大约离不开有三个方面吧,即哲理性、文学性、思想性。今天我们不妨以研讨的方式来谈一谈:
施云翔 · 现代山水之一
施云翔 · 现代山水之二
施云翔 · 现代山水之三
施云翔 · 现代山水之四
一,中国画的哲理性
其实,就中国画而言,艺术与哲学是分不开的,中国画的艺术创作往往以哲理性为表现形式,其形式之美或者说中国画进入了高层次的审美,往往散发着在着东方哲学思想的光芒。中国画分山水、人物、花鸟、走兽等四大类,而山水画又是中国画中最具哲理性的画科,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中国山水画不像西方景物绘画那样被称为风景画,中国山水画的本质是哲学的。中国画把表现景物的绘画统称为“山水画”。道家讲“一阴一阳谓之道”,儒家讲“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又讲“仁者静,智者动”,即山是“仁厚“的象征。山是阳刚的、静态的、千百年沉静不变的。而水是“智慧”的象征。水是阴柔的、动态的、源远流长的。在千变万化的大自然当中,山是最稳定的、最可靠的、最可信赖的。因此,以中国人的通俗观来讲,北方人认为“人福当有靠山”,而南方人则认为“水流皆是财源“,实则是: 山的“厚重“是可以让人信赖和依靠的,水的“灵动”是可以让人生智和生财的,而山水的一动一静,一刚一柔,是互补和相辅相成的。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 中国山水画乘载的就是东方哲学,而哲理性就是中国画山水世界的本质,因为世界观是以人为本的。
施云翔 · 新古典山水之一
施云翔 · 新古典山水之二
施云翔 · 新古典山水之三
施云翔 · 新古典山水之四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老子对“道”的阐述,他认为“域中有四大,人居其一“ 固而 强调了“人“。而孔子亦认为“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中国画的自然山水之“道”,乃阴柔阳刚之“道”皆由人弘而扬之。在远古时期, 与孔子老子并列齐名的纵横家鬼谷子就把阴阳之道视为兵家谋略之道,他认为“捭阖之道,以阴阳试之,能纵横天下,小可治人、中可治家、大可治国治天下” 那么,中国传统文化的哲理性从精神层面来讲,山水画的意义和价值可服务于个人、服务于社会、从意识形态来讲亦可服务于上层建筑。千百年来,老庄和孔孟的哲学思想一直浸润在我们传统文化精神的土壤之中, 因此, 古之宗炳又说“山水以形媚道,圣人含道暎物……”
在宋代画院里,宫廷画师把自然川山画得很美,皇帝很欣赏唯美的青绿山水,他认为画师描绘的就是“朕”的江山,当国土促渐被异族蛮夷人入侵蚕食时,皇帝依然热爱山水画,也许, 这是对他即将失去的“江山”一种怀念吧……宋朝被推翻以后,蒙古人建立了元朝,宫廷画院被取缔了,汉族的文人士大夫几乎都不愿意做官,隐居山野以诗书画发泄自己的愤懑,于是,中国画的文学性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以文人清高的个性倡导格调高雅的画风, 其诗情画意,逸笔草草,不求形式而聊以自慰的文人画从此盛行起来。
施云翔 · 逸笔山水之一
施云翔 · 逸笔山水之二
施云翔 · 逸笔山水之三
施云翔 · 逸笔山水之四
施云翔 · 逸笔山水之五
二,中国画的文学性
中国画的文学性在元代被文人推到了一个高潮,以元赵孟頫为首的文人士大夫倡导文人画, 反对南宋画风, 对院派画家马远, 夏圭等人刚健的线条提出了批评。赵孟頫本是宋朝皇室的后裔,性情温顺平和,但他到元朝做官后又在皇帝身边,因此做事处处小心谨慎,南宋被元朝灭了,南人当然是元直接的敌人,赵为求自保, 反对南宋画风自然被皇帝大加赞赏。静观马夏等南宋院体画派用刚猛、狂放、刀砍斧劈式的皴法线条,表现出宋人对异族侵略者的某种仇恨的情绪,这当然不符合元代文人画的温润文雅的情调。再后来以黄公望为首的元代文人或隐居闹市,或回归山林,元代的文人们用诗书画相结合的文艺作品抒发内心的情感,常将隐逸的情怀,寄托在自然山川之中……于是中国画的诗情画意自然和文学紧密相连了。古今学者、文人、文学家们认为中国画应该是: 画不题诗自有诗, 即为“画乃有形之诗, 诗皆无形之画” 当然, 画不题诗,自有诗意是全靠画的精神内涵。若画真需要题诗,也是因为画面布局的需要。文人画逸笔草草不求形式,但求画中的诗意和作者的文心所在,文人奉行“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孔孟思想为处事哲学。元代文人画家强调“聊写胸中逸气”,认为画画是个人的事情,描写自已真实的情感是对自己内心的尊重。而明代董其昌又把“自娱”定为画家能“独善其身”的风雅清高品性和最高审美准则,把“隐忍”做为文人的修养和美德加以颂扬。因此,自元明清以来,中国画的主流审美倾向都是按照历代文人的精神指向而定的。
黄公望在他的画中题诗云:“何处行来湖江流,思归凭倚隔溪舟,枫林无限深秋色,不动居人一点愁”,倪云林亦摘句云:“题诗石壁上,把酒长松间,远水白云度,晴天孤鹤还”,可见黄公望的恬淡之心和倪瓒的孤高之意。明徐谓在他的画上题诗更有悲愤之情:“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 闲抛闲掷野藤中“而董其昌的弟了担当在画中题诗云:“天涯不可问,终于上高楼,谁识予怀抱,凭栏一片秋”入佛门后又表其空寂思想云:“落日多余气,吹来树影寒“等文句,都表达出旧文人内心的萧疏、冷逸、清寒的心境和愤懑而消极的情绪,即使还有积极的情绪,也仅限于以“绵里藏针、以柔克刚、以静制动” 常用“以少胜多, 化繁为简”的笔锋去开启中和之道的法门。除此而外,在封建社会当中,在许多落寞和压抑的文人心里,艺术的最大功能是可以拯救人心和抚慰人生。
施云翔 · 写意山水之一
施云翔 · 写意山水之二
施云翔 · 写意山水之三
施云翔 · 写意山水之四
施云翔 · 写意山水之五
施云翔 · 写意山水之六
三,中国画的思想性
如果要真正读懂中国画,首先,我们应该了解中国画内含的思想性。确切的讲,中国画的思想性包含了哲理性和文学性。美学家兼哲学家宗白华先生在他的美学与哲学提纲里指出:“ 孔子作为“士“应是统治阶级的下层,一方面是被压迫者,另一方面又是压迫者,由于他的阶级性决定了他的哲学基本上属于唯心论,而又具有唯物论的成分”。而美术理论家陈传席在他的绘画美学史提出: “我们的时代,更需要的是汉唐的豪气,猛气,大气,厚气,健气,需要阳刚的正气”。我以为, 今天的“阳刚正气”才应该是艺术的主流,也应是民族的主流。在近现代,中华民族的觉醒,如滚滚洪流冲击着封建社会的旧思想……从孙中山推翻满清卖国政权之始,到北伐战争,到抗日战争,最终到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有志之士都意识到过去的旧文人那种阴柔之风再也不能抬头了。绘画本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要改变民族的旧思想首先要改变意识,改变审美观……当然,绘画的美学观也会因为历史、时代、生存环境、以及地域环境等等因素而影响一个艺术家的审美倾向。我们比方说, 现代北方画家画太行山, 喜欢表达太行山的沧桑之美、悲壮之美, 而南方画家喜欢表达江南的自然之美、灵秀之美……而我出生在川西,更喜欢表达西南地区雄秀之美和西部地区的神秘之美。而“美”的定义在中国画中是多样和多元化的,画家的审美倾向因人而异,是以个人的性情和喜好而定的。当然审美有个性化的审美倾向,也有共性化的审美准则,百家争鸣不附和一家一言,这才是真正的艺术。艺术家尊重自己的内心是无可非议的,如广东人喜欢粤菜的温润,川人喜欢川味的麻辣,又如北方人喜欢吃面食,南方人喜欢吃大米一样,各有所好。只是我认为不挑食最好,大米和麦面、细粮与粗粮都吃,并都能吸收其多种营养,我认为这才有助于我们健康成长。
施云翔 · 主题山水之一
施云翔 · 主题山水之二
中国画的哲理性、文学性、及思想性,在艺术创造中大多体现了艺术家的个性和个人情怀。固然, 绘画是个人的事情,但你的作品面对的却不仅是个人而是公众。因此,我们今天的社会和时代也还需要一些具有公共意义的主题性创作。所谓主题性创作是指国家文化部门推出具有主题思想的美术创作工程,如全省性和全国性的大展。这需要艺术家能将个人情怀“放大”到家国情怀和民族情怀当中去进行创作,将个人思想放进一个更为包容、开放、和广大的空间,除了表现重大的历史事件与人物而外,也能直面社会发展与日常民生的现实生活的情境,从艺术形式的表现和细节性描述去彰显时代的风貌。虽然中国画是注重笔墨和情绪的,但全省性和全国性的大型展览更注重创作的艺术形式。无论是“旧瓶装新酒“还是“新瓶装旧酒”, 对于主题性创作而言,在符合国家意识形态主导思想的文艺方针下, 作者在真情实意传递个人情感的同时以全身心的精力投入创作,以不同的艺术形式反映当今社会的真实风貌和时代精神为宗旨,我们今天所绘的绿水青山, 不再是封建帝王的“江山”而是人民的江山。当然, 积极参展是好事,但为展而画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和目的。最后我要讲的是关于艺术的审美倾向,我今天依然坚持自己的研习方向,不忘初心, 为坚持自己追求力健的、阳光的、色彩明朗和水墨淋漓的中国山水画走向最新的高层次的审美方向而努力探索!
导师介绍导师施云翔近照
施云翔,清华大学中国画高研班导师,北京荣宝斋画院名家工作室导师,大风堂中国画学研究会会长,文化部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创作基地特聘导师,中国画学研究会青城画院院长,中国艺术家杂志副主编,广州书画专修学院教授,四川峨眉画院原副院长。先后结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
上图文来源于“施云翔”本人
主攻学术·挖掘新人·引领收藏
北京墨轩臻品艺术 | 传承文脉·印艺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