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复 x 澎湃问吧
“琼楼玉宇,皆得天地灵气;雕梁画栋,都为鬼斧神工。”中国建筑之美,在于门类多样,也在于细节雕琢。从南到北,各式园林、民居体现了古人怎样的审美与智慧?古人的“风水”思想如何体现在建筑理念之中?本期问吧继续邀请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振复做客,共赏中国古代建筑之美。
古建筑与“风水宝地”
@一只饺子OAQ:为什么依山傍水就是风水宝地?
王振复:“依山傍水”是中国古代风水术的一个俗语。中国古代风水学与风水术,是一种强烈的文化迷信,对之必须坚持冷峻理性的文化批判。
所谓“依山”,指城池、宫殿、陵寝、村庄与寺观等的北部为山脉,风水术称为“靠山”;“傍水”,指中国古代宫室及其群体组合环境的南部有水系,最好呈水抱的态势,须有活水环绕。又,建筑环境的东南部必须有水系,风水术称为“水口”,才算“好风水”。
中国古代风水学的原理在《周易》。《周易》先天八卦方位、后天八卦方位的人文理念,是风水术的理论基础。气是《周易》的基本易理之一。托名晋代郭璞《葬书》云:“经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这里所说的“气”,指人的生命之气,有聚、散两种存在方式。《庄子》说:“聚则为生,散则为死。”人活着时气聚,有生命活力;死去则气散,成为所谓“鬼魅幽魂”。气本身,则无所谓生死,或者说气是不死的。古人相信,人死后的气呈散在状态,修筑坟墓等,地理环境如封似闭,为的是让所谓的气,再度“聚之使不散”,不能让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故须讲究阴阳和谐而适度的“风水之法”。
“风水之法”,有五个方面:“觅龙”,指寻找与确定建筑环境的龙脉所在;“观水”,观建筑环境东南部有无“水口”,观环境内的位置、大小、长短、走向与水质的清浊、水流的湍急程度等;“察砂”,观察建筑环境东西即左右有无山脉以及山峦的形态、大小、植被等,此即所谓“左青龙、右白虎”;“点穴”,古时以罗盘测定建筑环境的中心位置即地基所在;“正向”,理想的主体建筑,须坐北朝南。古人迷信,以为“好风水”,须达到“龙真”“水抱”“砂秀”“穴的”“向正”五大要求。
@澎湃网友UvYbqu:紫禁城的中轴线真的只是出于风水考虑吗?
王振复:比方将一张A4纸对折,所留下的折痕,便是纸的中轴线。
中国古代风水学关于建筑平面的基本模式为二,原于《周易》先天与后天八卦方位说。“先天”是指:乾南,坤北,离东,坎西,震东北,巽西南,艮西北,兑东南;“后天”是指:离南,坎北,震东,兑西,东北艮,西南坤,西北乾,东南巽。“先天”的乾、坤、离、坎,为四正卦方位。从南乾到北坤,实际上是整个明清北京的中轴线,同时是明清紫禁城的中轴线,坐落于太和殿中央的皇帝宝座,也安置在这一中轴线上。北京紫禁城的中轴线,确是出于风水的考虑。
这一中轴线的规划、设计和营造,实际由一条从南到北,许多对称而井井有序的建筑序列来体现的。这便是:正阳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门、乾清宫、坤宁门、坤宁宫,到神武门。将这一系列建筑的中点,连成一条从南至北的直线,则便是北京城池的中轴。这一中轴配以左右对称的平面格局,使得整座明清北京紫禁城,呈现出群体组合的建筑、道路与大型庭院等因素的严正、规矩、有序与大气的风格,象征皇 家政治及其伦理等级的恢弘而神圣、严肃而严厉的风格。可见,紫禁城中轴线的设置,不仅仅是风水上的考虑。除此,还有与风水相谐的家国、朝廷最高意识形态上的考虑。
@一只饺子OAQ:为什么大户人家门口都有两座石狮?
王振复:古代大户人家的大门左右,往往安放两座石狮,有些官衙等大门前,也有这种石狮的摆设。上海外滩原汇丰银行大门左右,有两个造型为蹲卧的铜狮。当下一些酒店宾馆门前,也有石狮造像,不过有些做得相当的俗气。
这种石狮布置,在巫性风水术上,有所谓“镇邪祈福”的功用,其精神意义类于古时一般平民人家的大门上,所贴一张红纸所写“百无禁忌”四字一样;类于门口附近树一块石头称“石敢当”那般,为的是祈运驱邪;也好比在门口站岗的两个卫兵,是摆威风的。
狮与事谐音,双狮摆放于大门前,取“事事如意”的吉利。狮子乃百兽之王,在审美上,它的威武、强健,可以体现业主的威严与争强好胜的心态。印度佛教教义崇拜狮子,源自动物崇拜。佛教有“狮子吼”说,称释迦圣诞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狮子吼,意为天上地下,惟吾独尊。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云:佛为人中狮子,其所座称“狮子座”。大户人家等大门前摆放两座石狮的习俗,当在西汉末年印度佛教传入中土之后。而一般石狮的摆放,并非为了拜佛。
南北建筑有何差异
@ 澎湃网友IZJJ3q:江南传统民居和北方传统民居有哪些最显著的不同?
王振复:民居,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最早门类,最古老的建筑形制,一切尔后的建筑类型,都由民居发展、变型而来,开拓了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及其意义。
原始狩猎者终年在无际的莽原上狩猎、奔波,不可能不停下来歇一歇,打的野兽多了也要有一个存放的地方,尤其人的生育与死亡以及躲避敌害等等,都是建筑得以起源的关乎生命的契机。初民的定居生活这一生存的基本需求,首先将民居“召唤”到中国建筑的“华丽家族”中来。初民生于斯、长于斯、老于斯。民居培育了初民的家园意识和故乡意识。《黄帝宅经》说:“宅者,人之本。人因宅而立,宅因人得存。人宅相抚,感通天地。”定居,是人的本在性需求,成了人之为人的立命之本。
建造民居用材的基本原则是“就地取材”。北方建造于地面之上的民居,以土木结构为主。中国西北、华北的广袤地区,气候相对干燥,多为黄土之域,水位低,土质干结、疏松而粘结度恰到好处,宜于挖掘又不易倒塌。因而,比如陕北,很早直接从原始穴居脱胎而来,主要发展了窑洞这一居住样式。当然,窑洞的空间里也有些木构因素。
此外,北方冬天较为寒冷,保暖首先是居者的第一需求。因而,民居的空间造型,一般比江南民居封闭,门窗的尺度相对小些,其屋盖与墙体,比较厚重,形成了浑朴的风格。北方尤其中原地区,儒文化传统比较强盛,体现于大型民居群体建筑平面,一般强调中轴对称,其主体建筑力求大门南向,风格崇尚端雅、厚重与淳朴。北方如北京地区多四合院。典型的明清北京四合院,四周不开窗,惟东南一隅辟一门以供出入。北方与江南都有深宅大院,都追求几重进深,中轴对称铺排。北方的自然景观相对冷厉,尤其冬日,白雪皑皑,一望无际,故有的村庄民居的敷色较为强烈,给人的感觉是,建筑作为一种人为因素,成为对比、改造与美化自然环境的突出因素,并非“拥入自然”。
江南多水网地域,潮湿多雨,水位高,民居的用材以木为主。以木构架承重的江南民居,墙体与屋顶,一般施用以土成坯而烧制的砖瓦,这是吸取了北方民居的“土”的因素。江南民居,有的还偶尔以木板作为墙体,或偶尔以竹瓦覆顶,这是对于木构的坚持。江南丘陵地区的一些民居平面,受地理条件所限无法实现严格的中轴对称,也只得罢了。江南民居的封闭性也一般比北方为弱,其门窗的尺度一般较大,以利于通风透气。长江下游地区的江南民居多见的是平面为凹字形的三合院,即去除四合院的倒座,使得院落向南敞开,加强了空间的通透性。
此外,江南民居多见的是两坡顶白墙灰瓦(或黑瓦),木构门窗时以木材的本色取胜,或涂桐油以呈棕色,色调素雅自然或沉着。比如徽州民居的美,与绿水、青山、沃土和湿润的空气恰成谐调,在牌坊、文峰塔、庙宇、道观与书院等景观的烘托下,显得素朴而宁静。徽州民居有“马头墙”(多数为硬山式封火墙)造型,“马头”奔腾,“动感”强烈。由于江南的植被较北方为丰富,比较容易使得民居与自然景观取得和谐,故反而不事敷彩雕饰,而木作颇为讲究,比方浙江东阳民居上的木雕,是相当出色的艺术。从结构看,江南民居一般施用穿斗式木构架,或用穿斗式、抬梁式的混合结构,其外墙体和屋顶结构、檐部等,一般比北方民居为薄。
@ Irqe:为什么说起园林还是觉得南方苏式园林更有名?南北园林有什么不同?
王振复:中国园林,在古代世界三大园林流派中独树一帜。中国园林一般分皇家园林、官宦园林、江南文人园林、寺观园林与墓园等多种。苏州文人园林著名,北地皇家园林也很著名,无法也不必说谁比谁更为“有名”。
中国园林文化的基本哲学与美学诉求,为先秦道家所崇尚的“道”。“道”即自然、自由,也就是无为、虚静、出世的境界。仅就这一点而言,以苏式园林为代表的明清江南文人园林,最能充分体现道家境界。明代计无否《园冶》云,“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是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的美学总则。其它中国园林,通过种种造园方式,也不同程度体现了这一原则和境界。
皇家园林,比江南文人园,更富于政治伦理的诉求,这在1860年被英法侵略者所焚毁的圆明园,以及现存颐和园等园景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圆明园凡108景,其主要景观,遵循道家的哲学与美学而无疑。在那些园林中,还有一些对江南园林的仿造,自当说明帝王对于江南文人园林的喜爱和欣赏。这种审美仿造,称之为“移天缩地在君怀”,在对园林审美的同时,依然不忘“君临天下”“君怜天下”的政治。而且除了儒、释等观念情趣的体现,还有西洋园林文化的参与,所谓来自西方的“大水法”(喷泉),已经改变了中国传统园林合契于道家“致虚极,守静笃”情思而观赏“静水”的做法。在颐和园中,在宣泄道的自然之美感时,以其大尺度的山水规模和建筑,精彩而充分地昭示了天下舍我其谁的皇家气象。而比如佛香阁的建造及其审美,又是释教思想情趣在园林景观中的大笔“书写”。
责任编辑:黄雅竹
校对:张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