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笑算命师傅免费算命临西话

频道:八字 日期: 浏览:2
搞笑算命师傅免费算命临西话

“近些年,凤林王氏族人研究家族史的积极性越来越高,这是一件非常可喜的事。我们家族史上有许多模糊的记载,因此引起了一些人的猜疑,这些猜测并非现在才有。明朝初年,王祎写了《凤林亭记》后就有人提出疑问,否认凤林王氏始祖是邠国公王彦超。” 王圣潮说,他在过去看到的史料里,就有两个明显的误传:一是把王彦章和王彦超说成是兄弟,其实他们两人上数三代都不是兄弟;二是把王彦超说成是越州节度使,实际上王彦超并没有到江南任职。

去年下半年,几名长期致力于凤林文化研究的凤林王氏族人就曾“关于凤林乡及凤林王氏的由来”和“凤林王氏始居地是莱山村还是王村”等话题,与义乌赤岸镇志办几位地方文史研究专家展开过激烈讨论。

邠国公王彦超

为何举家迁来义乌?

王欣登是浦江人,83岁,他是凤林王氏第三十四世孙,深溪王氏第二十七世孙。1957年毕业于金华一中,1961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历史系,后到新疆伊犁教育学院政史系从事历史教学工作,直至1997年退休。2010年落户金华,对凤林文化研究颇深。

王彦超(914—986),字德升,大名府临清县(今河北临西)人,是五代至北宋初年著名将领。王彦超少时从军,隶属后唐魏王李继岌麾下,后入凤翔重云山,投晖道人为徒。此后历仕后晋、后汉、后周三朝,累官武宁节度使,曾击败北汉入侵。第一次淮南之战时,败南唐于寿州城下,又破南唐援军三万余人。北宋建立后,加中书令,历任永兴节度使、凤翔节度使、右金吾卫上将军等职,封邠国公。太平兴国八年(983),以太子太师致仕。雍熙三年(986),王彦超去世,享年73岁,获赠尚书令。1990年10月,为纪念王彦超,经义乌市有关部门批准,在塔山乡石壁将军殿为王彦超塑像纪念,并勒刻碑文,供后人世代瞻仰。

作为一位战绩颇丰又身居显位的大将军,王彦超为何到了暮年还要举家从繁华的京城千里迢迢迁往当时名不见经传的义乌?王欣登的解释是:王彦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因为不属于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的亲信集团,在宋朝一直不受信用。宋朝削镇改官后,有职无权的王彦超主动请求致仕,离开政治中心,南来义乌,带有避祸归隐性质,也是顾全大局的明智之举。

有史料称,王彦超与宋太祖赵匡胤之间还曾流传有一段轶事。五代后汉时,赵匡胤还是一个无业游民。为了闯天下,赵匡胤来到复州(今湖北省沔阳县西北),想投靠时任复州防御使的王彦超。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与王彦超是同僚好友,并同任过岳州(今湖北孝感县)防御使。因此赵匡胤想通过这层关系,得到王彦超的重用和提拔。然而王彦超却没有收留他,只给了十贯钱,就打发他走了。赵匡胤离开复州后到了随州(今湖北随县),投靠随州刺使董京本,董收留了赵。赵匡胤黄袍加身做了皇帝后,始终念念不忘这段不尽人意的往事。王彦超心里也一直不纳太祖,虽入京做了右金吾卫上将军,可谓位高权重,但看到一大批昔日有功之臣被削职为民,深感京城非久留之地,早在致仕前他就谋划着外迁之事。一方面他自己向皇上一再奏请卸任,另一方面遣子出外寻找安身之地。太平兴国八年,王彦超以右金吾卫上将军禄加太子太师致仕,即举家南下经吴越会稽到义乌定居。

而赤岸镇志办朱师志根据有关史料则认为,王彦超致仕南迁义乌是“皈依佛门”。说王彦超老了,醒悟了,想找一方皈依佛门的清净之地颐养天年,最终选中了坐落在赤岸凤林乡莱山村后的莱山寺。

搞笑算命师傅免费算命临西话

王彦超南迁始居地

是莱山村还是王村?

据《义乌县志》(1987年版)记载,王彦超南迁的始居地是来(莱)山村。而《凤林王氏大宗谱》记载的却是凤林山下的王村。究竟哪个记载是正确的,不少文史爱好者就此又搬出各种史料各执己见,莫衷一是。

王欣登认为,是《义乌县志》(1987年版)把王彦超南迁的始居地误为来(莱)山了,正确的应该是凤林山下的王村(即现在的朱店村)。

“如果王彦超南迁的始居地是莱山,而且莱山比凤林山高大气派,为什么要叫凤林王氏,不叫莱山王氏呢?”在王欣登看来,凤林山是凤林王氏宗族的发祥地。《凤林王氏大宗谱》对每一支派,无论是义乌的,还是兰溪、金华、浦江的,都注明离凤林山的距离。例如深溪派,“在浦江十九都,离凤林山百里”;曲江派,“在义乌县廿二都,离凤林山四十里”;蒲潭派,“在义乌佛堂地面,离凤林山三十里”;蒲塘派,“在金华澧浦地面,距凤林山四十里”;花园派,“在兰溪女埠下下潘地面,离凤林山百五十里”。这说明凤林王氏各派,无论迁到何处,心中都装着凤林山、想着凤林山,凤林山是凤林王氏的源头。

对此,赤岸镇志办冯文栋认为,《义乌县志》是史志,其中有误也有可能,但总比家谱的信息可靠。王彦超南迁的始居地应该是莱山村,而不是王村。

为此,王欣登又查阅了大量史料,详细了解了王彦超南迁义乌并在王村落脚的整个过程。王彦超迁义乌时已经70岁,他带着三个儿子、十个孙子、八个曾孙和最早的一个元孙,还有女眷和女性儿孙。毕竟是邠国公、金吾上将军府,虽然已经“尽斥去仆妾之冗食者”,虽然“居处服用,咸遵俭约”,直系子孙、眷属,加上随从人员,至少在百人以上。这支低调但仍然庞大的迁居队伍,有乘车的、骑马的、坐轿的,穿州过府来到吴越,先在会稽族人家中暂住。在那里遇到曾为吴越国户部尚书兼营田使的俞公帛,因为都在寻找致仕的落脚点,两家精干人员数十人,或骑马,或坐轿,一道向义乌进发。

那时,义乌全县不到八万人,大多聚居在城镇和交通方便之地。王彦超一行,穿过县城,继续南进,直达南鄙——南部偏僻荒凉的地方。他们见一座小山,巍然起于平壤之间。一群人停轿下马,信步登山。但见山上林木森森,更有凤凰飞翔,鸟雀啼鸣。大家高兴,加快了步伐,竟然是凤不惊,鸟雀不飞,仿佛早在那里迎候了。王彦超离京前,一位算命先生曾对他说,此次南去,若见凤凰栖息地,便是安家立身处。王彦超想自己一生功业的顶峰,就是担任凤翔节度使,那是“凤翔”之时;如今告老归隐,正是“凤栖”之日。王彦超站在山顶,举目四顾,但见东面山峰似笔架(五指山),南面高山如屏障,西边丘陵像盆地,北边低山绵延(莱山山脉)。四面群山拱卫,水草丰茂,原野开阔,流水潺潺,果然是一个有待开发的好地方,当时就决定在此安家。

因为王彦超见到了凤凰,就把这座林木森森的小山称为“凤林山”。王彦超和他的家人就在凤林山西北数百步安家,建房聚居,这个新村就叫王村。俞公帛和他的家人,在凤林山东北五里安家,形成了俞村。因为王彦超爵高官大,名震义乌。他们住的这片地方,就以凤林山代表了,叫做凤林乡。王村所在地基层行政单位,就以王村代表了,叫做王村里。

早有“凤林乡”,

还是王彦超到了以后才有?

朱师志认为,“凤林乡”是早就有此称谓,并非王彦超到了义乌以后才有。他说,唐时义乌分三十个乡,其中就有“凤林乡”。宋时并为二十六个乡,那时“凤林乡”还在。

王欣登则坚持认为,“凤林乡”这个乡里之名,是因为凤林王氏才有的。当时的“凤林乡”一带是一片蛮荒之地,无人也无名。所有称“凤林”的姓氏,都是凤林王氏出现后才有的。

“王家人在荒原上披荆斩棘,建房安家。年届古稀的王彦超虽不必亲作亲为,但必然参与规划布局的谋划,同样操劳费心。凤林山下的新王村虽没有高门大第的邠国公府,全是普通百姓的平民宅第,但只要看一看水月祠(王氏宗祠)遗址就明白了,草创初具规模,滞留会稽的亲人陆续到达。寂静的荒野不仅传来人们的欢笑声,还有马的嘶鸣声。”王欣登考证得知,王村人在凤林山西北低涯处挖了一口塘,形如新月,叫水月塘。水月塘西南角打了一眼井,叫水月井。由于人口繁衍,王村最多时,有十八口井。王村东南面修建马路一条,自村头至马溪坑口,马路通向万溪前田的黄金滩。滩涂上有水有草,适合牧马。此溪因马群饮水,称为马溪;山涧就叫马溪里;那里有个村子叫马溪村。可以说,王村周边的山名、水名、村名、地名,都是凤林王氏所取。

那么,当年的王村今在何处?王欣登解释,凤林王氏和凤林俞氏,分别住在凤林山附近的王村和俞村。据王氏宗谱《凤林始祖祠并亭墓记》中记载:“历数世后,俞王两村相传有兵火之难,子孙遂分迁异地。”王彦超子孙先后分迁金华、浦江、兰溪、诸暨和义乌各地,他们在王村住的时间最少的十几年,长的达数百年。后来,留下守祖业的一支也迁到一里外的前田村(现在的前川村),王村故地的王姓人就很少了。清初,宋代理学大师朱熹的后人迁到了王村故地,村名改为朱店。对此,《山盤朱氏宗谱》也有清楚记载:“山行折而西五里,所曰:王村,今曰:朱店。王氏者宋节度使彦超之后,今墓地村右,而邑志云:葬玉门冈,为斯地旧名矣。”

“历史上曾经非常红火的王村,被现在的朱店村代替。沧桑巨变,世所皆然。但历史没有湮没,凤林山可以作证,马溪可以作证,水月塘、水月祠、邠国公墓的遗址可以作证。还有保存下来的大量凤林王氏宗谱中的历史文献可以作证。《山盤紫阳朱氏宗谱》和《毛氏家乘》也可以作证。”王欣登认为,可能是因为邠国公王彦超不纳皇帝赵匡胤,为防不测举家外逃隐居义乌偏远山区平安蕃衍的历史,造成了后人对凤林王氏历史有许多误会。甚至还有人拿唐朝人王式做文章,说王式有个子孙也叫王彦超,并把这个编造出来的王彦超强加给义乌凤林王氏,这显然是牵强附会、有失偏颇的。历史可以被误解,但不可能被改写,期待有更多的文史爱好者一同来探讨义乌凤林文化。

(原标题《凤林王氏始祖王彦超的史料出入不少 期待更多文史爱好者共同探讨义乌凤林文化》,原作者王志坚。编辑楼菲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