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字合婚对对对联对什么,八字结婚对联精选

频道:八字 日期: 浏览:

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男女比例严重失衡,在未来的五到十年,将会有3000万适龄男子“打光棍”,实际数据可能会更高!在“光棍危机”的影响下,娶妻难已经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动辄几十万的彩礼以及有房有车的“硬性要求”,确实让很多刚进社会的适龄青年大呼“吃不消”,为此不得不掏空父母的口袋,背上几十年的房贷!

但是你知道吗,在封建社会中,娶妻生子可能并没有这么难,更有甚者,只要对好对联,就能娶一个如花美眷!怎么,不信吗?

秀才对对联娶美娇妻

今天就给大家分享一个穷秀才通过对对联娶得美娇妻的故事!

话说在明朝成化年间,江南地区有一张姓巨富,房产无数,商铺林立,良田万顷,称得上“富可敌国”,张家现任掌门人张老爷子年过五旬,膝下却只有一女,所以张老爷子将自己的这个女儿视若珍宝,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飞了,为了把自己的女儿培养为知书达理的大家闺秀。

张老爷子在女儿很小的时候就以重金礼聘名师,请他们教导张家小姐四书五经,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在张老爷子的悉心教导与用心栽培下,张家小姐逐渐成长为远近闻名的大才女,而且出落的楚楚动人,冰肌玉骨,堪称才貌双全!

转眼间,张家小姐到了婚配的年龄,为了给自己的宝贝女儿找一个般配的丈夫,张老爷子可是费尽了心思,先是将整个江南地区的青年才俊的信息都搜集了起来,然后从中挑出几个拔尖的人才,再将决定权交到女儿手中,没想到张家小姐极有主见,极力反对这种“包办婚姻”,要求自己选择丈夫。

但封建社会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女子是没有“择夫权”的,张家小姐的这个要求可谓是非常“出格”了,但张老爷子实在是太宠爱自己的这个女儿了,竟然同意了女儿的要求!

张家小姐“奇思妙想”

而张家小姐“奇思妙想”,竟然要通过对对联的方式来选择如意郎君!

张家小姐出了一则上联“天字出头为我夫”,然后张贴在张府大门,声称只要是有意向的适龄青年,无论尊卑贵贱,都可以来试一试,只要能够对出让她满意的下联,就有机会与其永结“秦晋之好”!

“公告”贴出后,整个江南地区都轰动了,无数青年才俊闻风而动,都希望能与张家小姐结为夫妻,然而他们对出的下联无一能让张家小姐满意,因此无数才子乘兴而来败兴而归,时间一长,所有人都知道张家小姐眼光高的吓人,渐渐没人敢去尝试了。

这可愁坏了张老爷子,他让女儿自己选择丈夫就是为了尽快把女儿嫁出去,没曾想起到了相反的效果,竟然没人敢来应对了,相较于张老爷子着急的状态,张小姐就淡定多了,她认为良缘乃上天注定,不可操之过急!

一日,本地一个姓刘的秀才看到了张小姐的“公告”,思考片刻,对出了下联,然后请门卫呈交张家小姐,刘秀才倒不是想娶张家小姐,他家世贫寒,又无功名在身,万万不敢奢望能够能到张家小姐的青睐,他只是“一时技痒”,想“炫炫技”罢了!

很快,入府送下联的门卫出来了,请刘秀才进去,说自己小姐想与刘秀才见上一面,这可让刘秀才受宠若惊,他小心翼翼的跟随门卫进了张府,见到了“传说”中的张小姐,果然,张小姐花容月貌,气质非凡,刘秀才看的眼睛都直了。

而张家小姐见刘秀才五官端正也是颇为满意,又与其攀谈了几句,谈论了一些文学方面的问题,刘秀才都对答如流,这下张家小姐更是满意了,略一沉吟,然后退到了后堂,过了一会,张家小姐的婢女出来了,先向刘秀才道了一声恭喜,然后说我家小姐看上你了,你回去准备一下吧,择日成婚!

刘秀才听了都惊呆了,他没想到这等好事会落到自己头上,反应过来后连声答应,急忙回去准备了,过了几天,张家小姐如约嫁给了刘秀才,两人婚后举案齐眉,琴瑟和鸣,感情极好,刘秀才还考中了进士,步入了仕途!两人的爱情故事也在当地传为了美谈!

那么刘秀才究竟对出了什么下联,能让张家小姐一见倾心呢?

据记载,刘秀才对出的下联为“凄凉去水是我妻”,我们来整体鉴赏一下这副对联:

上联:“天字出头为我夫”

下联:“凄凉去水是我妻”

据《中国传统文化史》所载:对联的的本质是一组“对偶句”,讲究字数相等、对仗工整、结构相同、词性对品、情景相符。

很明显,这副对联达到了这几点要求,单从这点来说,刘秀才所对的下联就极为不俗!

此外,张小姐所出上联的亮点就在“天”与“夫”的前后对应,天出头自然变成了夫,而夫又正好符合自己选择丈夫的目的,要想对出与之相配的下联颇为不易,而刘秀才就做到了,他所对下联中的“凄”与“妻”前后对应,凄去了水确实变成了妻,而“妻”又与上联的“夫”相对,颇为精巧,所以这副对联称得上巧对!

小结:

对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据传第一副对联是《蜀梼杌》所载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五代后蜀主孟昶在寝室门板桃符上的题词。

很少有一种文学形式能像对联一样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通俗性和高雅性,既可走进象牙之塔,又能步入陇亩民间,既是阳春白雪,又是下里巴人,真正做到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

令人痛心的是,如此瑰宝竟然渐渐绝迹了,如今我们只有在春节时才象征性的贴一下春联,平日里根本不见对联的踪影,这于我们而言,乃是巨大的损失!

参考资料:《中国传统文化史》《蜀梼杌》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