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央视推出的一档喜剧传承类综艺《金牌喜剧班》官宣了首发导师陈佩斯。
这是时隔20余年,陈佩斯再度回归央视舞台,立马喜提热搜。
对于陈佩斯的回归,让不少网友纷纷感叹:世纪大和解,爷青回!
当年在央视春晚舞台上吃面条、拍电影的陈小二,如今已经成为66岁的老陈。
虽然胡子和眉毛都已斑白,但标志性的笑容却似乎还是我们记忆中的模样。
我曾多次写过陈佩斯的电影。
因为他的作品够经典,即使如今再看,不仅不过时反而依旧让人乐不可支。
虽然陈老这些年不问世事,但江湖上一直有他的传说。
时间追溯到1951年,演员陈强随着歌剧团在匈牙利的首都布达佩斯演出。
当时演的剧是《白毛女》,他饰演的是黄世仁,是一个让人恨得牙痒痒的反派人物。
演出期间,恰好得知第一个儿子出生,为了纪念,就给儿子起了个名字叫“布达”。
3年后,陈强的第二个儿子出生,哥哥叫“布达”,遂给弟弟取名叫“佩斯”!
很多人说,中国喜剧有两面旗帜:
一个叫周星驰,一个叫陈佩斯。
前者让香港无厘头喜剧大放异彩,时至今日仍是华语电影的一种类型标杆;
后者则是中国观众的小品启蒙,几代人的集体记忆,华语喜剧史上的开拓者。
追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春晚,是属于小品的时代,也是属于陈佩斯的时代。
从1984年的《吃面条》开始,到1998年的《王爷与邮差》,陈佩斯12次登上春晚舞台,却在此后的三十多年当中,逗笑了无数观众。以至于在当时很多人的眼中,陈佩斯本人就是喜剧的代名词。
不过,尽管陈佩斯成名于春晚舞台,但他却是以电影演员身份入行。
因为从小就深受做演员的父亲陈强的影响,长大后的陈佩斯被特招进八一电影制片厂。因为长相并不符合那个年代英俊小生的审美,所以陈佩斯一开始根本演不了什么正面人物,英雄形象,即使演电影也都以配角为主。
最后,还是父亲陈强给儿子提了建议:
中国的老百姓太苦了,你可以演喜剧,以后多给大家带去一些欢乐。
彼时国内刚刚进入改革开放的年代,很长一段时间,内地银幕出现了喜剧断层。因缘际会,陈佩斯被导演王好为发掘,主演了一部喜剧电影《瞧这一家子》。
影片上映之后果然大火,也坚定了陈佩斯走喜剧这条路的决心。
几年后,陈佩斯在春晚舞台上大火,顺理成章地被电影圈抛来橄榄枝,越来越多的出现在银幕上。不仅塑造了很多深入人心的角色,而且在国产喜剧创作领域积极探索,曾经在八九十年代创作了不少经典喜剧。
套用著名作家史航的说法:
陈佩斯的喜剧即使放在今天也依旧很高级!
本期「被遗忘的国产类型片」,让我们再来回顾一部34年前陈佩斯主演的喜剧电影。
该片拍摄于36年前,但以今天的眼光来看,绝对对国产喜剧电影的一次先锋探索!
《少爷的磨难》
The Tribulations of a Young Master
影片拍摄于1986年,由当时的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
该片是当时少见的中外合拍电影,故事改编自著名科幻作家儒勒·凡尔纳的小说《一个中国人在中国的遭遇》,凡尔纳本人其实并未来过中国,但却通过收集资料加上天马行空的想象,创作了这部荒诞谐趣的冒险小说。
导演是第四代著名导演吴贻弓,最擅长温情文艺题材,曾凭借《巴山夜雨》获得过第一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之后又执导了《城南旧事》,该片因其散文诗一样的恬淡风格而备受赞誉,是几代观众心中的经典之作。
80年代中期,吴贻弓曾代表内地电影人到美国访问,有感于当时美国导演斯皮尔伯格无论在艺术上还是票房都能获得成功,这让他深受触动。他认为,当时中国电影在国际上的影响至多只是像《黄土地》《城南旧事》那样在学术圈得到喝彩,但在商业渠道上一直是毫无声息。
正在此时,有德国制片商建议他将儒勒·凡尔纳的短篇小说拍成电影,导演吴贻弓希望通过这部影片不仅让世界看到中国电影的艺术素质,也要让他们看到中国电影人的制作素质。
也因此,该片还首次启用了国外编剧和演员加盟创作,女主角赵家玲就是一位美籍华人演员,一直活跃在好莱坞电影圈,今年迪士尼出品的《花木兰》中,她出演了花木兰母亲一角。
至于影片的另一位导演是第五代导演张建亚。不同于同辈的陈凯歌、张艺谋立足于文艺片等人,张建亚却一直钟爱商业类型片。在他的作品中,主要以喜剧和灾难片居多,作品大多追求娱乐性,商业属性较强。
他曾经说过:无论拍什么电影,关键在于都要拍得好看。
1992年,张建亚执导了根据作家张乐平的同名漫画改编的喜剧电影《三毛从军记》。影片在当时风靡一时,成为不少人的童年经典回忆,被评论界誉为:开创了中国电影后现代喜剧风格。
这部《少爷的磨难》是张建亚比较早的作品,但在这部片子里面,那种在他后来在作品中发挥得淋漓尽致的漫画式夸张喜剧风格和黑色幽默元素已经初见端倪了。
故事开场用一段黑白默片的风格,交代了故事的背景。
旧上海的一位家财万贯的大富翁病危,弥留之际向身边人交代后事。
紧接着,画面则开始于现代的长城上,借由一位美国游客的回忆展开倒叙:
「这是一个发生在70年前的故事,当时我的父亲在上海经营着他的人寿保险生意。
就在我出生的那一年,他遇到了故事的主角,这场冒险是有关于一个中国少爷的磨难。
真的,你不可能再听到比这更精彩的故事了!」
随后,镜头切换到了1915 年的大上海,一座豪宅中正在举办葬礼。
正是悲伤的场合,可仆人们却在灵堂上说说笑笑,只听到门外传来一声通报:
少爷回来了!
仆人们瞬间完成了“变脸”,个个如丧考妣一样,在灵堂上大哭干嚎起来。
从这滑稽的一幕不难看出,电影的荒诞戏谑之感。
去世的人正是少爷的父亲,也是大宅的主人,拥有万贯家产的富翁金春浩。
金春浩在生命的弥留之际,最放心不下的便是不成器的儿子,也是本片的主角金福。
金福作为一个资深富二代,从小就不务正业游手好闲,仗着父亲有钱有势,整天花天酒地,连父亲临终时也没能见上最后一面,对于父亲的去世也没有丝毫悲伤。
尤其是得知父亲在银行还留有很多财产之后,更是变本加厉,活脱脱一个败家子。
金春浩去世前,曾向他的管家王哲托付自己的心愿:
一要金福早日与未婚妻莲花完婚,二是要金福能洗心革面,好好做人。
然而父亲的死并没有使金福醒悟,他依然吃喝玩乐,决心将败家事业执行到底。
比如:让仆人将家里所有的灯打开,却只为看个亮儿。
哎,有钱人的生活就是如此简单乏味,且枯燥!
为了巴结这位年轻的富翁,各种请帖像雪片一样飞到金福手中,谁都想从金少爷手中捞点好处,毕竟败家子的钱最好骗。
这天,军阀李都督送来邀请函,请金福到府上参加舞会。
金福刚一到场,李都督的姨太太就着急将自己的女儿介绍给金福,并撮合两人跳舞。
李都督的女儿姿色平平,且身材臃肿,跳舞时更是一直踩到金福的脚,让他好不无奈。
之后,李都督回到了家,主动与金福攀谈,表示希望金福能与女儿主动交往。
金福虽然纨绔,但并不傻,他知道李都督之所以相中自己做女婿——
可不是冲着自己的人品,而是想要谋夺他的家产。
金福当场拒绝了李都督,这让对方非常不满,舞会也因此不欢而散。
殊不知,少爷的磨难才刚刚开始。
不久之后,金府收到了一封美国来信,信上通知他父亲存款的银行倒闭,将停止付款。
这意味着,才刚当上富翁没几天的金福破产了。
金福一下子成为穷光蛋,债权人联袂上门,家具、物品被封,佣人们纷纷离去。
留在他身边的只有多年的老管家王哲和跟班阿根,经历了大起大落的金福备受打击。
就在这时,金福却收到了一封未婚妻莲花起来的信件,信中还有8000两银子的银票。
原来莲花得知金福破产之后,为帮助金福摆脱困境,就把家乡的房子抵押,并将筹集的钱全部寄给了他。
金福对于莲花的举动感动之极,深感对她亏欠太多,于是萌发了报恩的念头。
然而此时的金福已经自身难保,哪里有钱报恩?
恰在此时,金福想起来之前在舞会上认识的美国人威廉·皮特甫,也是影片开头讲故事的那名美国游客的父亲。
威廉在上海经营了一家保险公司,金福和保险公司签订了一份两个月的保险合同:
如果他不幸死去,便可得到20万美元的赔偿,受益人分别是莲花和王哲。
可威廉·皮特甫也是个精明的生意人,他自然看出了金福的用心。
所以专门派了克莱格和佛拉埃两位保镖,在合同期内监护金福,以防他自杀,诈取保险金。
回到家之后,金福给莲花写好遗书,想尽种种方法试图自杀,都未成功。
他想过用刀自刎,可因为怕疼而作罢;想要服毒,结果犹豫很久不敢咽下去;还试过上吊,但站在椅子上就是没有勇气跳下去。
与此同时,两个美国保镖还不分昼夜不分场合的贴身保护着他,
甚至为了保护他,在他的卧室里安置了重重机关,更是让金福求死无门。
想死都死不了的金福只得求助于管家王哲。
毕竟王管家本身就是功夫高手,最擅长飞刀绝技,让他杀死自己绝对轻而易举。
结果就在第二天,金福收到了美国银行的辟谣信,称破产子虚乌有。
得知父亲留下的财富还在,金福一下子又成了百万富翁,正当他得意的时候,才想到了与王管家的约定。
他想把这一切告诉王管家,自己也不用去死了,可却发现,王管家居然不见了。
从此金福在家终日坐卧不安——
生怕有一天,王管家的飞刀突然刺到自己身上。
夜不能寐的金福于是决定带着俩保镖和跟班阿根一起,一行人去往南京避难。
途中遇到一位算命先生,告诉金福:
火克“金”,需以水克火,方能平安,所以需要走水路。
于是,金福一行坐上了去往南京的船。
殊不知,这其实是王管家安排好的,
他一直没有忘记老爷临死时的嘱托,所以才化身为算命先生,想要暗中保护少爷。
恰在此时,莲花也在报上得知金福的情况后,于是女扮男装来到南京,巧遇了王管家,两人遂决定一起暗中保护金福。
另一边,李都督不忍放走金福这块肥肉,于是暗中摸清金福的行踪。
一路带着人马尾随上了船,准备逼金福就范。
金福躲避不及,于是想到了男扮女装,化身为一位女装大佬。
可没想到这位李都督审美独特,居然一见倾心,垂涎“小姐”的美貌,不弄到手不罢休。
到了南京之后,李都督居然还不死心。
命令手下在酒店将其他人迷晕,之后强逼金福做他的八姨太。
正当李都督欲对“小姐”施淫威时,,一直躲在门外的莲花出现。
原来这位莲花小姐从小学武,且身怀气功异术,只见他一招隔山打牛,就隔着墙壁将李都督打晕过去。
金福却没有认出男装打扮的莲花,对着她便将自己的心意说出来,这让莲花大为感动,对金福产生了好感。尤其是得知这一路的坎坷后,莲花更表示出热切的关心。
结果却被金福误以为也是想要调戏自己,于是慌不择路地带着阿根逃出了旅馆。
为了躲避李都督的追杀,金福不得已转而往北走,误打误撞来到了洛阳地界。
这天走在当地的山里,金福主仆俩迷了路。
看到岔路口躺着一个男人,便主动上前问路。
阿根问:少爷,咱们去哪儿?
少爷没好气地问答说:去找死。
此时躺在地上的人大笑着站了起来,吹了一声口哨,然后大喝一声:
那你们算是走对了!
很快,一群手持武器的黑衣人出现,原来他们竟是一群专门劫道的土匪。
金福主仆两人还误以为是王管家安排好的杀手,于是赶紧解释,少爷如今又有钱了,不用动手。
这下更引得土匪眼馋,随即抢了主仆两人携带的衣服财物,将两人赶走。
也不知道在山里走了多久,两人才走出来,一路上的艰辛更是让少爷金福欲哭无泪。
可走着走着,仆人阿根居然掉进草丛深处的一处坑洞里,。
金福本想要搭救阿根,结果也不慎掉了下去。
两人在洞中点了一个火把,照亮一看才发现,居然掉进了一个古墓当中。
洞中便是骷髅白骨,显然都是盗墓贼留下的骸骨,骇人的场景让主仆俩备受惊吓。
惊魂未定的两人,决定朝着古墓深处走去,推开一道石门后,发现里面居然堆满了陪葬的金银珠宝。
金福现在最关心的只是想找到一件可以蔽体的衣服,然后找到出口,逃出古墓。
可仆人阿根却动了贪心,被眼前的财宝蒙蔽了双眼,再也不愿意听从少爷的指挥。
他甚至试图撬开墓室里的棺椁,结果因此触发了墓室的机关,导致墓室开始塌陷。
危急时刻,反倒是少爷金福不离不弃,将他从石门缝隙中拉了出来,救了他的性命。
逃出古墓的两个人,终于化敌为友,毕竟眼前最大的难关是找到食物走出大山。
幸运的是,两人遇到了一直在当地寻找他们的俩美国保镖,总算看到了回家的希望。
然而还没高兴太久,就在回家的路上,金福等人撞上了李都督的军队。
金福又一次落入李都督的手中,并将他绑了回来,强迫金福与自己的女儿成婚,
就在拜堂的时候,王哲管家莲花赶到,靠着开挂一样的气功,他们当场击毙了李都督,顺利保护金福等人脱险。
莲花终于显露出女儿身,金福这才认出来,竟然一直是未婚妻在保护自己。
而王管家也向金福道出了老爷临死前的嘱托,让金福百感交集。
经历了一连串的磨难之后,此时的金福才明白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他再也不是过去那个纨绔子弟,而是改过自新,和莲花去迎接美好的新生活。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国内电影圈逐渐提出了“娱乐片”才是主流的口号,本片即诞生于这一时期。
影片在追求荒诞幽默风格的同时,也兼具了寓教于乐的创作立意。编剧通过一个离奇并具有喜剧色彩的故事,反映了“金钱不等于幸福和快乐”的生活道理,虽用闹剧来加强喜剧色彩,但不失深刻的思想内涵;在使人发笑之余,又展现了很多哲理。
从片名来看,顾名思义,陈佩斯饰演的富二代“金福”经历了从家产万贯到身无分文,再到家产万贯一落一起的磨难。在金福沦为“穷光蛋”时,女朋友莲花卖房援助的举动唤起了他内心的反省,并决定以死换得保险金来答谢莲花和管家,由此可见“富二代”也是有良知的。
此外还有金福少爷的贴身仆人宋阿根,在影片的前半段都是老实巴交的形象。然而,他与少爷一起掉进古墓后,看到陵墓中陪葬的金银财宝却着了魔,甚至反“仆”为“主”,编剧借助这个角色的前后转变,对人性的贪婪进行了批判。
整个遭遇里,虽然刻意安排的巧合冲突的痕迹有些明显,但胜在笑料百出、喜剧性十足,陈佩斯更是奉献了自己在银幕上首次“男扮女装”的表演。而他也凭借此片中的精彩表演,获得1988年的小百花奖最佳男主角奖,这是陈佩斯演员职业生涯的第一个重要奖项。
值得一提的是,饰演阿根的演员姚二嘎,曾是陈佩斯在演艺圈最得意的徒弟之一。
他本身是个非常普通的小商贩,后来因得到陈佩斯的发掘提携而进入电影圈,参演了《少爷的磨难》,之后又出演了《为了新生活前进》、《爱枪如命》、《阳光灿烂的日子》等电影和电视剧。然而让人唏嘘的是,姚二嘎后来染上了毒瘾,先后四次被送进戒毒所,最终在2002年凄惨离世,陈佩斯因此再也没有收过徒弟。
说回电影,影片放在当年,绝对是一部时髦洋气的电影。
在那个内地电影普遍追求写实的年代里,编导却发挥创意和脑洞,打造了这样一样富有哲理、雅俗共赏的喜剧杰作。影片的故事可谓天马行空,融合了动作冒险、黑色幽默、荒诞喜剧、年代传奇、古墓寻宝、武侠气功等元素,几乎是将当时市面上流行的类型片元素玩了个遍,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和观赏价值。
影片的拍摄手法也很新颖,以倒叙手法开场,并从一个美国旅游者在长城转述一个传奇故事为框架,并用不断用“现在进行时”插入打破叙事内容的连续进程,而且旁白的叙述者还全程参与故事解说,甚至还能穿梭时空,开着汽车与70年前的男主角相遇,这种打破次元壁的设计非常具有想象力。
作为一部喜剧电影,《少爷的磨难》胜在——
通俗却不低俗,搞笑却不尬笑,夸张却不浮夸。
陈佩斯曾经在一次采访中,回忆了这部电影的拍摄过程,并提到说这部电影影响了自己日后的喜剧理念:
笑的行为本身就是因为有差势的存在,大到一个戏剧,小到一个噱头无不如此。
1986年我拍《少爷的磨难》时,在河南乡村的土路上光着脚奔跑,满地的土坷垃,硌得我龇牙咧嘴,可围观看热闹的上万人却被我的窘迫形象逗得前仰后合,当时我心里特难受,但也正是从这个细节明白了笑就是用我的低姿态引发你的优越感。
在以前我和老茂的很多小品中,比如吃面、烤羊肉串,其实中间就蕴含着这样的喜剧理念,每一个引得观众发笑的人物,其实都有一个悲情的内核,但那时还没有总结出这样的理论,于是就从外部解释成了‘喜剧就是有人倒霉就行’。
当我们回过头来看,陈佩斯后来创作的电影和喜剧作品,会发现几乎都在遵循着这条喜剧创作守则和核心理念:喜剧的内核是悲剧。
比如:经典的「二子系列」。
看似是荒诞喜剧,但仔细一品,每一部都是那个时代普通青年的缩影。
他敏锐地注意到了八十年代的下海经商热,主人公儿子正是那个时代的待业青年的缩影。他有着小人物的一切缺点,冲动、虚荣、好逸恶劳、玩世不恭,,但同时也有很多优点,热情、真诚、正直、好胜心强,还有点小聪明。
系列每一部故事的开始,都是从二子风风火火的创业发财梦开始,但最终又都在一系列热闹之后,与富贵擦肩而过,正如那个时代,无数迷茫青年的人生。
同时,陈佩斯在喜剧创作手法上进行了更多探索,大胆借鉴西方戏剧和好莱坞喜剧电影,不以抖机灵甩包袱的传统搞笑方式,而是更多依靠肢体语言和影像语言,创造一种荒谬窘迫的情境使人发笑,具有很鲜明的“卓别林式”喜剧风格。
这也是陈佩斯喜剧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
在那个年代,他没有在小品中嘲弄残疾人,也没在电影里插播广告。
没有伟大的意义,只有很轻松的开心,他想拍的只有纯粹的喜剧。
今天,人们依旧怀念陈佩斯和他的喜剧,或许就是因为这份纯粹的幽默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