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关于这个传说,今山丹县大佛寺旁的祁家店水库还立有“大禹导弱水”碑,同时,在高台正义峡山脊还留存大禹导弱水的“禹王庙”遗址,而当把它与司马迁“禹兴于西羌”的说法联系在一起,似乎能看到我们这个民族的些许源头风景。
山丹县大佛寺是一处不错的景致,其北靠嘹高山,前迎龙首山。在这有佛耸立的土地上,我们需要面对两座山、一条河和一段传说。
两座山是龙首山与合黎山:龙首山,古称甘浚山,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段北部;合黎山,又名要涂山、人祖山,位于张掖市的甘州区、 临泽县、 高台县北部。两座山都南隔河西走廊平原与祁连山相望,属于天山余脉河西走廊北山的一部分,是河西走廊与阿拉善高原的分界线。
河是黑河,传说来自于史书,据《水经注》、《山海经》等古籍记载:“(大禹)导弱水至于合黎,余波入于流沙。”经专家考证,古代指的弱水是现代黑河的支流山丹河,或者说山丹河是古弱水的干流上游,而非现代认为的支流,而黑河上游古代称甘州河,现代山丹河汇入黑河后的北段仍称弱水。弱水过合黎山进入内蒙古古代才称黑河,与西夏黑水城有关。
这与我们今天所说的黑河或者弱水已经完全不一样了。黑河源于祁连山脉的走廊南山,源头为八一冰川,黄藏寺入甘肃省境,入肃南裕固族自治境,出鹰落峡,入河西走廊,东北流至张掖市北,与由东南而来的山丹河会合,再转向西北。经临泽县,再向西北过高台县,出正义峡,进入下游,过合黎山,经金塔县东,入内蒙古自治区的额济纳旗。其后始称弱水,也叫额济纳河、纳林河。
额济纳河在狼心山附近分成东河和西河,西支称西河、木林河,北流注入嘎顺诺尔;东支称东河,也叫纳林河,分别注入尾闾湖泊东居延海和西居延海,并在那里消失。但是有意思的是,被称为纳林河的东额济纳河,与与发源于定边县白于山北麓,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境内,最终流入黄河的无定河(又称纳林河)是同名的。
今天,我们已经不知道这两条水系在历史上有着什么样的关联,但在无定河注入黄河的这一带,黄河形成了有名的河套地区,分成了南河与北河,北河沿今巴彦淖尔的狼山(阴山支脉)而行,又称乌加河。南北河之间是有名的农耕区,在这个农耕区域里产生了一个据说源于夏朝的古老地名——五原(巴彦淖尔市下辖县)。相传四千多年前天下洪水泛滥,大禹采取疏导之法,根治洪水,待水势减退后,在高埠处首先出现了若干个丘状原所,其中有五个较大的原所,人们在原所之上辟田、造屋、繁衍、生息、耕作。五原称谓始而至此。
狼心山与狼山、纳林河(东额济纳河)与纳林河(无定河),使我们诉说的这个区域在至少在地名上亲近了很多,而五原大禹治水的传说又让我们把这一区域将龙首山与合黎山联系在了一起——相传,尧舜时代,正值冰河时代后期,气候转暖,积雪消融。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大禹湮洪水、决江河而通四夷九州。河西那时被称为雍州,大禹开挖合黎山的峡口,让弱水、黑河水直接流进了“流沙”,使洪水横流的地方变成了沃野绿洲。这里说的“流沙”指的就是居延海。
历史上的居延海是个很有名的地方,南北交通的要道。北边,元代有一条从酒泉、张掖通往漠北哈刺和林(在今蒙古国乌兰巴托附近)的驿路,称作纳怜道,蒙语意为小道。这条驿路通过了亦集乃城(黑城,即居延海所在地),也通过了狼心山站赤(蒙语站赤即驿站)。著名旅行家,曾由酒泉北上亦集乃城,也途经了狼心山明朝初年,冯胜率领大军攻打亦集乃城,走的也是这条路。
南边的路线人们非常熟悉,即由今宁夏贺兰山口进入阿拉善高原,至居延海进入河西走廊,或由今巴彦淖尔的阴山峡谷(高阙塞、鸡鹿塞)至居延海到河西或漠北,卫青、霍去病以及窦宪攻击匈奴时,走的都是这条路。
河流的哺育与军事的纵横将居延这一区域变了作了一方人文荟萃之地、文明交汇融合之地,而在历史上大禹可能有过让黑河之水入流沙吗?
司马迁在《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中说:“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故禹兴于西羌,汤起于亳,周之王也以丰、镐伐殷,秦之帝用雍州兴,汉兴自蜀汉 。”我们先不说这种说法是不是科学,它至透露出了这样一个历史信息——禹兴于西羌。
大禹作为为夏后氏首领、夏朝开国君王,是中国古代传说时代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绩历来被传颂,即在治理滔天洪水后又划定中国版图为九州。我们前文提到的雍州即古九州之一,《禹贡》:“黑水西河惟雍州 。”孔颖达疏:“计雍州之境,被荒服之外,东不越河 ,而西逾黑水。王肃云‘西据黑水 、东距西河 ’,所言得其实也。” 即雍州东界抵晋陕二省分界的黄河,西界至黑水 ,黑水或谓即张掖河,或谓即党河 (均在今甘肃 ),或谓即喀喇乌苏河(新疆乌苏市),黑水诸说不一。
黑水在甘肃河西走廊或者新疆北疆的乌苏市对这篇文章来说都不是十分重要,我们把它留给将来的文章探讨,重要的是不管是新疆的黑河还是甘肃的黑河,雍州的地域概念都包括了河西走廊这一区域,而今天的专家给为雍州给出了这样一个大致的地理范围,即今宁夏全境及青海、甘肃、宁夏、新疆部分、内蒙部分。大禹是因为治理滔天洪水才当上夏朝开国君王,如果其治水是一种真实的存在,那么,就一定始于这一区域。
事实是,大禹治水的传说在雍州的区域内广泛存在,如兰州的九州台、青海的积石山等等,一方面人们可以说传说无出处,版本泛滥,但另一方面也能说当时的治水并非一蹴而就,可能是在多个地方进行了疏导才使洪水平息下去。在河西走廊大禹导黑河水入流沙的传说是这样的:
《尚书·禹贡》原文:“导弱水,至于合黎,余波入流沙。”相传,在那个时代里张掖一带气候温润,水量丰沛,湖泊星罗棋布,河流纵横交错,弱水(黑河)波光粼粼,两岸草木葱茏,鸟语花香,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富足安闲,无忧无虑。
这么好的一块地方,当然会激起人神的占有欲,有一天,天神烛龙的儿子猰貐经过,一下子看中了这片水草丰美的宝地。怎么办?先把生活在这里的人赶走吧,于是,猰貐化作龙首虎身、牛尾马足的怪兽,盘踞在黑河东南的支流弱水之中,兴风作浪,以人为食。又说,其吃人前先发出婴儿啼哭声,让人们以为是婴儿落水了,前往营救,结果被其残忍捕杀掠食。
这件事很快传入了天宫,主事儿的派天将杀了猰貐,但事后觉得这样做不妥——天神烛龙从此没有儿子了,很是可怜,就让猰貐复活了。复活的猰貐不思悔改,继续作恶,甚至想要吃掉西王母的女儿,结果被西王母的女儿撒网缚住交由天庭的母亲处理。西王母以让猰貐在黑河一带施云播雨、造福百姓作为对猰貐处罚,猰貐老实了一段时间后,嫌这件工作守规定时、非常辛苦,又旧病复发露出原形,偷偷潜回弱水河再度干起吃人的勾当,两岸百姓深受其害。
后来,大禹治水来到黑河,他带领民众疏导水流,凿开龙首山,疏浚九龙江,掘通梨园口,将山丹、民乐、甘州的大小河流汇聚到弱水河,又将弱水河和临泽的梨园河、高台的山水河等连通到黑河干流羌谷水,见到合黎山阻挡水流形成汪洋水域,就挥动巨大的开山斧,劈开了合黎山,凿通了正义峡,把洪水导入流沙,在大漠里形成了居延泽。
工程结束,大禹听说猰貐还藏在黑河里,就请后羿帮忙,射杀了猰貐。从此张掖一带水患平息,草木荫翳,绿洲欣欣向荣,人民安居乐业。
伴随这个传说的还有一个成语——洪水猛兽。说是当年猰貐吃人时总搅得浑水横溢,水患无穷,民不聊生。在它被后羿射杀后,老百姓无不拍手称快,“洪水猛兽”这个成语便流传下来了。
在今山丹县大佛寺旁的祁家店水库还立有“大禹导弱水”碑,说是人们为了纪念大禹在这里治水的功劳。同时,在高台正义峡山脊还留存大禹导弱水的“禹王庙”遗址,似乎在明大禹治水涉足古雍州、到过黑水河。正义峡在高台县北部与金塔县交界处。峡呈南北向。是黑河切穿走廊北山合黎山形成的峡谷,峡从正义峡村至大墩门村,长12公里,最窄处50米,两侧山崖耸立。古曾名镇夷峡、闫家峡。1949年改今名。黑河过正义峡以下为下游,就被称为弱水了。
现在,应该回到司马迁“禹兴于西羌”的话题上来了。现代考古在柴达木盆地的格尔木湖滨发现的大量古人类化石和遗迹,这说明黑河流域的最早先民应该是羌塘地区的古羌人,是他们从离祁连山最近的柴达木盆地最先进入黑河流域。由此,不难看出,在远古时代,黑河流域居民始终是一个古羌人为主的事实存在,他们在后来向东、向南的发展历程中,中大部分虽被融入了黄河流域的民族之中,但同样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源头风景。
结语:历史不可能被传说支撑,但传说支撑的历史也不可能摇摇欲坠,因为不管在什么地方都有人们真实的生活,总是那样的有力。“道弱水至于合黎,余波入于流沙”是合黎山在史籍里的较早记载。
“黎”就是“众”,很多的人。合就更有意思了,人和人在一起就叫合了。而且,合黎山相传为燧人弇兹氏的合婚地方,“始有隧人弇兹合雄氏”。他们的结合让这座山有着诗意的源头之外,也使华夏文明的源头别样绮丽。
另外,对于“黎”还有这样一种说法,即黑头发的人,它和流传至今的“黎民百姓”一起述说着从远古走来的人们的繁衍生息。(文/路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