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个新闻,真成了飘的心理阴影——
网红罗小猫猫子,此前在直播间围观者的起哄中,喝农药自杀。
本已经是一桩悲剧。
但前些日子,事件又爆出了个让人始料未及的发展:
在火化后,她的骨灰被掉包,被卖去配阴婚。
生前身后,都未被正视过尊严,这女孩的遭遇实在让人痛心。
而事件中让人毛骨悚然的,还有这个关键词——
阴婚。
谁能想到,这一仿佛只出现在鬼故事里的词,再一次活生生出现在了我们眼前。
你或许有印象。
近年来,这类事件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
我不禁疑惑——
早该沉没在历史中的阴婚,为何总死而不僵?
还记得去年的方洋洋事件吗?
97年生的她因婚后未能生育,被夫家殴打虐待致死。
当案件还没定谳之前,她未寒的尸骨又被家里卖了配阴婚。
按她家人的说法——
“几千块钱的事儿”。
《东方今报》
当时这件事引发的讨论甚多。
原因在于,它崩开了现代社会的一处旧伤——
科学昌明下,它仍在发生。
飘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上检索。
近五年内,国内涉及“阴婚”的案件,就多达200多起。
而那些未被法律注视到的,只会更多。
但罗小猫猫子的遭遇,渗人程度更甚。
最让人困惑且不安的点在于——
为何是她?
印象里,阴婚应是极少数地区的封建余孽。
固然恐怖,却和文明社会保持着一定距离。
但罗小猫猫子作为一个引发过热议的公众人物,竟也逃不过这地狱伸来的鬼手。
这不能不令人怀疑——
恶俗似乎比我们想象中更近。
案件嫌疑人妻子的话让飘毛骨悚然:
从罗小猫猫子自杀的消息被报道开始,她就已经被“同行”惦记上了。
《新京报》
故事阴间过了头,便产生了虚幻感。
但浮上水面的事实却难以再否认——
阴婚不是隐身暗处的陋俗,更是一桩成熟的且并不鲜见的灰色买卖。
成熟,意味着它拥有系统的“市场标准”。
逝者最后的尊严都成了商品,在灰色地带被分门别类、明码标价。
在这些无耻之徒眼中,年轻、貌美、刚过世的女性,是最好的“货”。
罗小猫猫子因此被虎视眈眈。
《东方今报》
而业内的“讲究”,还远不止这些。
生前的出身,家境,是否婚育,都成了估价的准则。
以及“新鲜程度”。
阴婚交易中,尸体、尸骨、骨灰的价格依次递减。
《南方网》
找来完整的遗体行土葬,在阴婚中基本上是最受追捧的。
而说“基本上”,是因为还有更阴间的操作——
把濒死的女性拉回家中成亲,过世后直接“夫妻”同葬。
若办得了这种阴婚,不但家人脸上有光,还能被乡人羡慕嫉妒。
《东方今报》
让我始终不适的,是“从业者”的语气。
他们称尸体作“这个东西”“货”,甚至还发明出诸如“鲜泡”“湿货”“干骨”等黑话。
似乎那并不是一具遗体,而真就是待价而沽的商品。
最恐怖的不是违背科学的怪力乱神。
而是利益所能催生的人性阴暗。
零本万利的买卖,有人不惜金钱买,便会有人不计代价去寻。
一些有阴婚习俗的地区,只要稍微看护不周,尸体就会被盗。
为防盗尸贼,家属连医院、殡仪馆都不敢轻信。
《中国新闻周刊》
陋俗屡禁不止,更引发人伦乱象。
甚至有些地方,一旦有年轻女性病危,便会引来多方“看货”。
买家货比三家,卖家静待高价。
逝者往往尚在弥留之际,就已经被拍卖竞标,当场售出。
《中国新闻周刊》
不寒而栗。
鬼神虚无缥缈,但邪见、恶念和贪婪,是真的吃人不吐骨头。
这些事件并非彼此孤立的个案。
相反,它们交织出了这桩黑色生意的生态。
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过,罗小猫猫子案件中的三个嫌疑人——
殡葬店老板张某负责寻找买家。
火化工邵某负责偷换骨灰。
灵车司机雷某负责运输。
《新京报》
这显然是一起分工严明的熟练作案。
在这些阴间新闻中探出头来的,是一整条组织严谨的产业链。
媒体曾在河北某地发现所谓的“阴婚一条街”。
在这条街上,阴媒、盗尸贼、风水师、灵媒、殡葬从业者等一应俱全。
阴婚这门生意,养活了一干唯利是图者。
《东方今报》
沟通买卖两方的阴媒,是这条产业链的核心环节。
一般而言,他们的工作就是替买主寻找合适的女尸,“说亲”促成阴婚,赚取中介费。
但在利益驱使下,他们所勾连的罪恶,绝不仅是如此。
在殡仪馆、医院等地方掉包、盗取遗体,毕竟有难度。
更常见的手段,是直接盗墓。
山西不少偏僻村落盗墓现象猖獗,连祖上数百年前的古尸都被挖出贩卖。
为了防盗,村民不得不想出家人轮流看坟、用钢筋混凝土修坟等方法。
更有甚者直接将逝者葬在村内,形成了“鬼村”。
《新华社》
当盗墓不足以满足需求。
更灭绝人性的罪恶,还在后头——
《法制播报》《凤凰网》
阴婚与贩卖人口、行凶杀人的彼此勾连,成为这一封建传统最黑暗的侧面。
一些犯罪团伙,专门拐卖幼女、流浪者,或者患有精神疾病、智力障碍的女性,供给阴婚市场。
河南曾发生一起惊悚的“诈尸案”——
一位聋哑女性被罪犯灌下镇静剂昏迷后,便被封棺“出嫁”。
若不是她及时醒来,恐怕就要被活埋地下了。
《中华网》
但我也疑惑,阴婚这一旧俗,市场就这么大吗?
再查找资料才发现缘由——
这条黑色产业链的骇人之处,不仅是他们如何满足需求。
还在于他们能创造出需求。
在落后的农村地区,阴婚产业中的风水师、灵媒等角色,往往都是有话语权的人物。
在这些地方,老百姓一旦遇到什么问题,都会选择找他们算命解梦。
掐算出的“天机”毫不让人意外——
需要配场阴婚。
《中国新闻周刊》
若是碰上灾祸,就更顺理成章了。
无非是祖上某座孤坟害了子孙的风水,需要靠阴婚消灾。
更可笑的是,神棍们还敢自诩这是“科学道理”。
《东方今报》
这条产业链,由此成为了束缚文明、扼杀人性的捆绳。
借助糟粕思想,让人先迷后信,且越迷越信。
这样一来,需求自然只多不少,暗处的人更赚得盆满钵满。
回到开头的问题,早该沉没在历史中的阴婚,为何总死而不僵?
追逐暴利的产业链,是罪魁祸首。
但,我们也不能忽略交易的另一方。
买卖同责的道理,放到阴婚交易中,同样适用。
阴婚“买家”,即那些家长们可恨在哪?
可恨在,他们身上几乎汇集了封建时代残存下来的,最腐朽害人的观念。
我归纳为:封建三毒。
第一毒,即迷信。
这一社会顽疾的病灶,正是滋养陋习的血肉。
阴婚盛行的底层逻辑,是恐惧。
传统文化认为未婚早殇是很不吉利的,逝者会化作怨鬼作祟。
更实际的“价值”,也有——
在不少地方,未婚男性是不得入祖坟受香火的,女性甚至连坟都不一定有,有时只能曝尸荒野。
对于家长而言,阴婚成了必然的选择。
《南方周末》《中国新闻周刊》
这种刻在旧一辈人骨子中的思维,愚昧且顽固。
也正因此,他们极易受到蛊惑,成为罪恶的间接参与者。
而第二毒,则是大家长制。
阴婚的传统,显然是封建时代“包办婚姻”的延续。
共同特点在于,父母的出发点貌似是“为孩子好”。
实际所为,却总是在维护自己的虚荣心和腐朽道德观。
采访中以低价配到好亲的人,往往会大摆酒席,四处炫耀。
语气都带着几分春风得意。
《澎湃新闻》
可见,比起慰藉逝者,这陋习更大的功用其实是服务活人。
而与包办婚姻更相像的是,阴婚实际上也是“大家长”们的利益联姻。
攀上一户条件优渥的亲家,是不少逝者家长最关心的事。
为此,即便“打折卖女”也在所不辞。
《中国新闻周刊》
这些大家长们从未真正尊重子女,只把他们视作可以任意处置的所有物。
金钱到位了,亲情也是一桩大买卖。
去年有个耸人听闻的新闻:
家长将过世十二年的女儿康菲菲挖骨贩卖。
反常之处在于,康菲菲生前结过婚。
《东方今报》
而实际上,为已婚女性再配阴婚,已经成了某些地区的新风气。
原因也简单——
如康菲菲的父母,女儿出嫁、去世、配阴婚,各收一回钱。
“一女三吃”的生意,怎么舍得放过?
至于子女意愿?
生者尚无婚姻自由,逝者何来话语权。
《中国新闻周刊》
这正是封建思想最可怕的地方。
这些源远流长的糟粕,自诩是传统礼教,骨子里却是排斥现代文明的。
封建的第三毒,是反文明、反道德、反法制。
落后的思维,盛产自私与冷血。
对亲生骨肉都没有尊重的人,对他人的利益更不会在意。
《南方周末》曾走访过几位家长。
他们为了给孩子配阴婚,无意买了被拐卖杀害的女性遗体,被牵连进了命案。
作为不知情者,遭到处分罚款,骨肉被开棺验尸,在当地社死,也算是对他们施了惩戒。
但,他们的“反省”却不由让人背后发凉——
有的,坚信是当初没选好吉日,后悔没请风水先生掐算精准。
有的,认为自己在儿子的事故里拿了赔偿,发了不祥的“横财”。
甚至倒打一耙,认为是那个无辜的“鬼妻”带来的厄运。
而反省之后的结果是什么呢?
坚决不归还女子的尸骨。
毕竟这是花了钱、罚了款才换来的。
与这些黑色新闻相比,作恶者的这种冷血愚昧,可怖程度只多不少。
前者是一桩桩的人间悲剧。
后者,则是让悲剧反复重演的基础。
利益是阴婚产业链的根系,这封建遗毒则是滋养根系的土壤。
风吹不倒的不是根,而正是根牢牢抓住的土地。
《新华社》
就算拿“传统文化”“家庭伦理”做挡箭牌。
像阴婚这种完全不容于现代社会的封建余毒,也是文化中的糟粕,该被果断抛弃。
从本质上说,它是一种违背人伦和文明的罪恶习俗。
它默许恶,容纳恶,制造恶。
维护着腐朽的旧道德,动摇着现代社会好不容易建立的法制。
而在这场荒诞中,除了阴媒们财运亨通。
其他所有人,无不在被损害着利益,甚至威胁着生命。
新时代的女性,甚至要因为这早该被抹杀的封建余毒。
变得恐慌且人人自危。
这不是阴间的恐怖。
而是存在于阳间,非人性不能造出的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