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那里有合婚很准的算命师傅,南宁算命大师

频道:八字 日期: 浏览:

瑶族自称为“棉”,意为“瑶人”,按瑶族语言,服饰和民俗的差异,分为四种。

河口是瑶族自治县, 瑶族主要分布在瑶山、老范寨、莲花滩等高山箐林地带,桥头乡,南溪镇亦有分布。据瑶族的家谱、信歌记载和墓碑调查,瑶族进入河口定居约在清朝乾、嘉年间,至今近300年。其迁徙路线大都是从湖南进广东转广西,经文山或临安进入,亦有部分从广西转道越南进入。

01四大瑶族

红头瑶:

自称“棉”、“孟”、“洞斑黑尤”,意为“瑶人”,妇女戴大红头帕,故他称为“红头瑶”。

兰靛瑶:

自称“秀”、“秀门”、“门”、“喉闷”,意为戴兰布的“顶板瑶人”,以种染兰靛著称,故他称为“兰靛瑶”。

白线瑶:

自称“黑尤蒙”、“耿闷”、“敬底闷”。意为“山上瑶人”,因妇女头帕两侧垂白丝线,故他称为“白线瑶”。

沙瑶:

自称“黑尤蒙”、“耿底闷”,意为“山底瑶人”,长期与壮族的“沙人”为邻,懂沙语,故称“沙瑶”。

寨老

寨老制度是瑶族原始社会末期形成的一种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四位一体的特有产物。在历史上对维护瑶族生存与发展,曾起过重要作用。凡是民族群体的要事,均须通过古老的民主方式,由公众讨论决定,再由寨老监督执行。1956年实行民主改革后,寨老制度虽已不复存在,但群众中对原来的寨老仍尊之若师,敬之如父,在村社中仍有一定的威望。

语言

02

瑶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支,方言差异较大,兰靛瑶与红头瑶仅少数单词相同,互相不能通话,白线瑶、沙瑶的语言与兰靛瑶基本相通。男性多通汉语,而沙瑶男女均能操汉语、壮语和粤语。河口瑶族语言有两种,即“师公语”和“通用语”,类似汉语中的口语(白话文)和书面语(文言文)。通用语是生活用语,师公语则是念经、祭祀或演唱古老的民歌用语,不会念经祭祀的人,根本听不懂师公语。

03

生活习惯

瑶族勤劳朴实,男满15岁就犁田耙田,铲田埂,放牲口。女的12岁就学纺线织布,刺绣染缝,饲养家畜,耙草薅地等劳作。所以流行着“男十二当家,女不嫁懒汉”的谚语。

居住

兰靛瑶、白线瑶喜居高山箐林陡坡,海拔800~1500米之间,适应兰靛生长处;红头瑶和沙瑶则喜溪流不断的谷地,适种水稻、旱谷、玉米、棉花。住房—般用抗朽园木栽于土中为柱,柱上有权,担木为梁。竹为椽,盖草顶,以竹为篱,房子一般为三间二层,楼上堆放粮食和未婚男子居住,楼下住老人、有家室者或未出嫁的女孩。在堂房内置一个火塘,用于煨水煮饭菜。冬天,一家人围着火塘取暖,家家都有水碓,安置在村外小溪旁。水碓由碓窝、碓柱、碓杆、盛水槽组成,选用抗朽木制作,利用溪流为动力,碓上盖棚蔽雨,日可加工大米10公斤。畜厩一般离住宅二三米,农旺季节,大牲畜圈饲。农闲时则流放山上,自由觅食。母牛在山上下仔,犊随母走,进那家是那家的,无争议及被偷盗等事情发生。建房时,同村

人都来帮助,不计酬劳。兰靛瑶的田地均在河谷,田边盖有地棚,堆放粮食,饲养鸡、鸭,农闲时,老弱者住田棚,农E时节则是劳动力住,形成一户两头家。1980年以后,部份瑶族住房已由竹篱茅舍改变为砖木结构瓦房。

服饰

瑶族“好五色衣”。自栽棉花,自己纺线织布,再染成兰色或黑色做衣服。

兰靛瑶:

妇女穿青兰色园领斜襟过膝长衣,两则开衩,前后两幅向上提起反卷于腰带上。领口饰银扣,垂红珠线,腰系花腰带,带上缀有黑白小珠串和红色珠线,裤细而长,裤脚向上反折,镶天兰色条边。头顶用竹壳或薄板制成直径15厘米的园板,用白布绷紧,头发由羊额左右分开,。盘于头顶,将园木板固定,用兰布盖上,有拔眉毛之习,喜银饰。男衣分内外两件,内称“召襟衣”,斜襟长袖无领,下可及腰,布扣成单数,外衣称“开门衣”,实为坎肩,对襟无袖无领褂子,左右有口袋,袖口、纽扣、衣衩和袋口缀有小花,着长裤,年长者喜戴瓜帽或青布缠头,儿童帽上系有红色珠线,称“花帽”,十五、六岁取下花帽,女性开始顶板包头,男缠头帕,此后便可以进行社交寻偶等活动。

红头瑶:

妇女头包红帕,头帕四角缀有色珠串绒球花穗,穿长袖黑色对襟上衣,衣袖从袖口至胳膊肘绣有花纹图案,背后绣有方形花纹,后领镶小珠串花穗,胸饰银排扣和红色小绒球花边。下穿黑色长裤,从裤脚至膝盖处绣有花纹图案,后腰系一条绣满花纹图案的长围裙,喜银饰。男子包黑帕缠头,两端绣有花纹图案,边沿缀有须穗,穿斜襟衣袖口绣有花纹图案,背部绣有方形花纹图案,并缀有须穗,称为“盘王印”。

白线瑶:

妇女头包黑帕,缀白线垂于两耳,穿青兰色园领斜襟长袖的长衫,领口垂红珠线饰银扣,长衫两边开衩,衣边,袖口镶红、兰色条边。下穿青色长裤,左腰系花腰带,缀黑白小珠串,长衣前两角向上提别于腰带,喜银饰。男穿青色园领斜襟长袖衣,外罩对襟短褂。衣边,袖口镶兰色条边,领口和衣襟纽扣处拴吊白线流苏。缠着布头帕,下穿兰色半节裤。

沙瑶:

妇女头缠青帕,穿青色园领长袖过膝长衣,青色长裤。衣边、袖口、裤脚边镶红色边条,系花腰带,领饰银扣,系红珠线,喜银饰,男衣与兰靛瑶相同。

饮食

主食大米和喜吃糯米,包谷次之,且多在灾旱荒年食用。稻谷有田谷和旱谷、采谷、麻谷、东京谷(越南种)等。采谷米煮熟后香软可口,糯米一般在节日食用。平时一日三餐以干饭为主,早、晚餐在家里吃,午餐一般是以芭蕉叶或冬叶包饭至田间,劳动后吃用,住田棚者就地煮吃。

家菜有南瓜、南瓜叶、黄瓜、青菜、白菜、四季豆、蚕豆、丰收瓜、小米辣、芋头、野菜竹笋、野山药、马蹄菜、野薯(荒年时可充主粮)、白花菜、飞花菜、苦妈菜、木瓜叶、芭蕉心、公鸡树心等。肉类以猪、鸡为主,过去不吃牛、马、羊肉,特别忌吃狗肉。一般每户都养猪、鸡,宗教祭祀、婚丧、节日,猪鸡是少不了的祭品。春节,家家杀猪,制成油炸肉和腊肉备用,清明时还要挖竹鼠,捉鱼过节,瑶族有句话“没有肉吃男人害羞,没有饭吃女人害羞”。瑶族喜狩猎,山上野物也是肉食来源。青壮年男人都有一支猎枪刻不离身,每至农闲则上山围猎,山猪、马鹿、麂子、虎、.熊是主要猎物。每猎获大兽,由“寨老”主持,除“参战”者每人应得—分外,其余则煮成大锅,全村人分享。小猎物则自行腌制,挂在火棚上烟熏留用。平日以野菜、辣椒佐餐,宾客至则酒肉诚情以待;一般不吃菜油。自酿白酒,四季不断,节日时亲朋好友在一起痛饮终日,劳动时以竹筒或瓦罐装酒至田间,兑上清水作饮料解渴。

礼仪

04

婚姻

青年男女可随心选择对偶。历史上盛行姑舅表婚,同姓可通婚,同宗者要在五代以外方可通婚,一夫一妻制相当严格,离婚者极少,兰靛瑶行入赘婚,婚礼花费较少,婚礼、婚宴一般由妇方安排,招赘婚占99%,对歌择偶是最普遍的手段,多数择偶的年龄在18~20岁,逢年过节或在农闲季节,村与村之间的“门包”(小伙子)和“门煞”(小姑娘)相约对歌,形式有唱夜歌,即夜间在屋里围着火塘边(禁在自己家里),唱白天歌,逢年过节邀约在山上唱定歌,互相邀约在某村对唱。通过对唱选择意中人,一旦双方感情融洽,就互赠银饰、垫肩、伞套等信物,当双方订下山盟海誓时,互相用牙齿咬破对方手指,以示永远相爱,散场时再互相用拳头轻轻的捶对方的背,表示爱极了。

问亲

女方可主动向男方求婚。门煞门包相爱后,就请人告知自己的父母,由父母主持请媒说合。求婚时,请一媒人(男媒女媒均可)带两分钱去向对方父母(或保护人)介绍女方家庭情况,然后将两分钱交给对方的父母,对方收下表示同意,拒收则表示不同意。同意后就告知“生辰八字”,请人看《合婚书》,八字相配就算终身大事已定,八字相冲则断不能成婚。一旦双方八字配合,就可托媒人带包烟(黄烟或纸烟均可)送给对方父母,共同商定婚期。

结婚

入赘婚由男方请两个中年男子和两个男青年(称付礼公及大、小差郎)及本村好友数人,送新郎到新娘家举行婚礼,新娘家请3位妇女(称鸳洞发妈及大、小鸳姑)接待新郎和客人。婚礼一般在夜间举行,大小差郎及大小鸳姑分别协助付礼公及鸳洞发妈主持婚礼;对歌及敬酒,拜堂时由鸳洞发妈引新郎独自一人拜天地、祖宗、岳父母及各亲友,接着由女方父母分别给新郎新娘的手腕上系上红丝线,表示“天作之合,白头到老”。然后歌唱彻夜,饮宴通宵。次日新郎新娘在差郎和鸳姑的陪伴下,回男家拜别男方父母后即双双返回女家。入赘男子不改姓,享有和女方儿子的同等地位,有长期同妻居的,也有三五年后自立门户的。

白线瑶和沙瑶还存在“抢婚”习俗,即男女双方确定婚事后,男女约定时间地点,由男方邀约几个伙伴把姑娘“抢”走,然后派人向女方父母求亲、讲礼银,办酒宴正式成婚。

红头瑶也是通过对歌、说媒、对年庚八字定亲。定婚时,男方要给女方送一对银手镯为凭记。确定婚期后,姑娘即停止一切生产和社交活动,在家绣织嫁衣。根据风俗,由亲戚长辈制定一份“婚约书”,规定子女如何取父姓和母姓,并规定要孝敬父母勤劳持家,在婚礼仪式上当众宣布,然后将婚约书委托一位亲戚收藏监督。结婚仪式较隆重,双方都请唢呐队吹奏。新娘在一把红伞的遮掩下,由伴娘、乐队送到男家。在男方村口,双方乐队合二为一,在新娘的周围进行“围亲家”的舞蹈仪式,然后簇拥着新娘进新郎家,双双拜堂成亲,锣鼓齐鸣,通宵达旦。次日,新郎送新娘回娘家,拜谢父母后返回男家。

以前禁与异族通婚,现逐渐开放。丈夫是一家之主,夫妇相敬如宾,妇女以忍让为美德,很少有争吵不睦的事发生,离异者极少。夫死由子或婿掌管,寡妇再婚受人们的同情和尊重。

05

节日

传统节日主要是:正月初一“过大年”(春节)。正月十五”家神节”。三月三“清明节”、五月初五“端午节”、七月十五“目莲节”、八月“新米节”、十月“盘王节”。

清明节

“清明节”节日前妇女赶制新衣,户户加工糯米,买猪肉、打鱼、挖竹鼠,染三色糯米饭。节期举行祭祀活动,青年男女对歌玩乐,谈情说爱,寻偶定情。

新米节

“新米节”通过喜庆丰收祭祀活动,感谢盘王及祖宗的恩赐,由各村寨头人择吉日举行。

盘王节

“盘王节”原不定期,1984年农历10月16日全国瑶族代表在广西南宁市欢度首次全国性的“盘王节”后形成定期节日。盘王节为纪念瑶族始祖的庆典,祭祀场面浩大庄严,除师公、道公诵念经文外,还有群众陛的歌舞活动和大会餐。是时,凡同支的瑶胞不顾路遥道远,也要想方设法汇聚一堂,老人向青少年进行伦理道德教育和讲述祖先艰苦的业绩。

渡戒

06

渡戒是男子必经的成人仪式,只有渡过戒并且过关的人,才能参与村社活动和有资格婚配。按老人的说法,是为了教育子孙从小养成文明礼貌的好思想,尊老爱幼,热爱民族,作风正派,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渡戒分渡道,渡师两种,渡师者可以杀生,渡道者终生忌杀生。凡渡戒者均由“当龙师”取“法名”、渡戒年龄是以天干、地支相属推算。如:子、午、卯、酉年生的人,11岁全、12岁半、13岁败,即11岁、12岁可以渡戒,13岁忌;辰、戊、丑、未年生的人则是12岁全、13岁半、14岁败,三字一轮,与年龄相应,但多在16、19、22各岁举行,20、21岁为“犯冲”之年。成年男子不经渡戒,在社会上被人看不起,没有资格参加社会活动,并受姑娘们的耻笑,讨媳妇也很困难。

07

丧葬

瑶族原行火葬,老人死后亲友都来上祭,每户捐捆木柴,架在火化场与殓尸棺木一起火化,骨灰装入陶罐,在葬坑内砌石为棺,将陶罐置石棺内埋葬。1922年伤寒病流行,死者较多,有一户一天死3个成人,来不及火化就装棺埋葬,此后即沿之以棺木土葬。埋葬后于墓前筑一石门,原配夫妻死后分棺合墓合门,再婚夫妇则要另筑石门,以表示分别出入,人死后—般停在家不超过3天,出殡日亲友、村民均前来送葬。

信奉

08

祭祀

崇信万物有灵,道教经文是各种祭祀活动的主要依据。祭祀、渡戒、跳盘皇、祭祖、丧葬、打斋等都具有道教内容。献祭盘古、神农、社皇、瘟王、雷神、谷娘、帝母、罗五娘等上百个神灵,但村寨里没有固定庙宇,一切祭祀仪式都由“龙师”主持,在“龙师”家中或旷野举行。每逢家人生病,或寨内瘟疫流行,必打斋请神驱鬼。仪式由龙师主持在寨老家举行,个别人家打斋则在其家举行。大斋需杀猪两头为祭品。斋毕,由全寨与师父共餐。

扫寨在三月初三全寨性举行,寨内多病多灾,亦可随时举行,打扫全寨环境与户内的清洁,由渡过戒的男子和小孩在师父带领下,各持刀、链、畚箕、纸钱,绕寨游行,小孩端水饭一碗撤于寨头寨尾,“打发鬼走”。游行后,各家各户大扫除。

禁忌

瑶族特忌“红沙日”,认为“丑亥是红沙,盖屋必定火烧家;出门犯红沙,必定不回家;嫁女犯红沙,必定嫁三家”。

正月逢虎日禁劳动,祭龙日忌工,凡祭祀期间不动土,男子头上一撮发(瑶族称“皇帝头”今已少见)任何人不能触摸,妇女不能与男客同餐,产妇未满月,外人不得穿草鞋进家门,大年初一妇女禁串门访友,初三、初五、初六忌出远门。屋内火塘上的“铁三角”不能用脚踩,不能在屋内乱吐口痰、乱放屁,忌衣服当户晒,忌用洗脸盆洗脚,忌互用碗筷,忌门坎上坐人,忌乱用班辈排行等。

来源:触摸红河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