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八字合婚,八字合婚口诀

频道:八字 日期: 浏览:2

剪刀上下翻飞,刻刀游龙舞凤,在匠人一双巧手的造物过程中,创意之下诞生出无比巧妙的美物,让人爱不释手。

这就是非遗的魅力,一代又一代孔孟匠人在默默坚守着古老的技艺,并用他们的智慧与创新,在新时代赋予这些美好的传统文化与技艺以全新的生命。文博会上,汉服、礼乐、木雕、鲁锦、剪纸等十多种来自孔孟之乡的非遗代表技艺,让深圳为之惊叹。

一朝冠礼立宏志

不负青春正芳华

文博会济宁展厅前,来自邹鲁礼乐团的演员身着汉服,为大家表演了一场原滋原味的《冠礼》,引来很多参展者驻足观看。

在我国古代,不管男孩女孩,一到成年就要举行特殊的成人仪式,改变发式,男戴冠,女配笄,分别叫做“冠礼”和“笄礼”。邹鲁礼乐团副团长付宏告诉记者,冠礼是古人为年轻男子举行的一种仪式,此种仪式具有很强的社会意义,既是男子成人可婚配的一种标志,也寄托了人们对生命的思考,表达了人们对生命的尊重。

付宏说,在男子冠礼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为其加冠。所谓加冠就是为其戴帽。古人加冠讲究很多,一般要依次戴上三种具有不同意义的帽子才算完成。其中第顶要戴黑色麻布质地的缁布冠,这预示着男子有了参与国家政事的权利;第二顶帽子为白色鹿皮军帽,戴上这顶帽子就是说男子作为国家公民必须履行保家卫国的义务;最后一顶帽子是爵弁。

“今天观看了这场仪式,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一位来自俄罗斯的参展者在观看过表演后由衷地说。

“冠礼的过程是儒家所要求的成人之道,意味着从此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开始享有家庭、社会中应有的权利和履行应尽的义务。”邹鲁礼乐团团长米怀志告诉记者,在这次演出中,他们增加了诗经乐曲的现场演奏和吟唱,曲谱均为他们原创,依据“字自带宫商”“依韵行腔”“依字行调”以及“旋宫转调”等雅乐创作体系,将《诗经》风、雅、颂乐章进行谱曲、配器,古八音乐器现场演奏、歌工吟唱雅乐新音与仪礼展示唯美地结合,以新颖的礼乐艺术、舞台化的艺术形式,活态演绎中华传统礼仪的庄重、典雅之美,呈现“礼”的敬、净、静、雅,彰显儒家礼乐文化的独特魅力,达到礼乐教化、成风化人的作用,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传播。

四平八字合婚

一剪之趣夺神功

美在民间永不朽

“一剪之趣夺神功,美在民间永不朽。”郭沫若曾以这样的诗句赞叹中国民间剪纸艺术。“90后”小伙李占恒,接过了济宁剪纸传承的接力棒,并且在创新的路上不断挑战着自己。

今年,李占恒已是连续第四年来参加深圳文博会了,对这里的一切,他都感觉特别的新奇和熟悉。“每次来都能从不同的创意那里汲取新的灵感,每次感觉都没白来。”李占恒说。

这次李占恒带来的作品多数和儒家文化有关,主要有孔子像、孔子讲学系列等题材,通过画轴、相框和台灯等形式呈现出来。现场,李占恒一刻也不闲着,现场进行着各种形象的创作,引来不少人驻足观看。“还是希望能借助剪纸艺术宣传家乡的孔孟文化,我以后会把主要精力放在创作孔孟文化的作品,我曾经创作过一幅孔子行教像的画轴,想着以后传播到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让更多的人通过孔子,了解中国的非遗技艺。”李占恒说。

同时,李占恒还将剪纸艺术融入到创意灯摆台上,他认为,好的艺术作品,也需要适合的载体去呈现,很显然,生活周边用品是再好不过的载体了。这也是为了让作品融入生活,更有观赏和实用性。

“以后我们要不干了,济宁的剪纸就指着他了。”对于这样的评价,李占恒表现得很谦虚、也很低调。李占恒告诉记者,自己现在和老辈艺人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不过,作为年轻人,他也有自己的优势,那就是图案的构思、创作上有更丰富的灵感。据李占恒讲,他现在也在做一些新的尝试,比如将书法元素融入剪纸当中,在人物或风景旁边刻一句诗或名言,或是临摹古人书法,以此为基础形成剪纸作品。

同时,李占恒也琢磨着怎么让剪纸更好地走市场化路子。目前,传统手工剪纸正受机械剪纸冲击很严重,像过年贴的窗花,市面上卖的基本都是机械化批量生产的,同样时间内做得多,价格还便宜。“传统剪纸现在更多是朝着高端礼品发展,时间长了就不接地气了,还需要再研发设计上做文章,好的作品也可以成为文创的一部分,借助适合的载体进入千家万户。”

四平八字合婚

木梳是长发的情人

木梳是爱意的传递

“感觉这个设计太巧妙了。”在济宁展厅,一把“喜上眉梢”手工木梳深深吸引了前来参展的客商陈女士。

枝头喜鹊灵动,将采耳勺与梳子恰到好处地融为一体。木梳手柄处暗藏了一个小纸条空间,让木讷的梳子增添了一份情义,演绎出一段欲言又止的爱情故事。除此之外,还有旗袍木梳、爱的守护木梳等,这些爆款产品一度在他们的网店上脱销。

这一作品来广胜木雕,广胜木雕创始人周广胜告诉记者,中国有着千年梳礼文化,古人常以送梳子来诠释浪漫爱情。古时候女子出嫁前,家人为其梳头,所谓“一梳梳到底,二梳白发齐眉,三梳子孙满堂”,既包含了家人的美好祝愿,也是爱意的传递。

2014年,出生于木雕世家的周广胜成立了研发创新小组,将产品定位向着实用性小饰品转变,由多而乱、大而全向小而美转变,周广胜檀木梳由此诞生。

经过几年的努力,周广胜让一件平凡无奇的传统小物件在他的巧手雕琢下不断演进,成就了一段木梳传奇。原本一个寥寥几人的木工作坊,如今已发展成为资产千万的知名木雕企业。一把木梳,将手工技艺与传统文化底蕴相融合,融于良木好梳齿间,经典细腻,凡俗与雅致者皆能感知其中的赏心悦目。

以木之灵启太平之梦,以心之诚传木艺文化之魂,广胜木雕始终致力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周广胜说,设计师们专注于木雕艺术的极致,把现代技术与传统工艺相结合,把天然原木与传统艺术相融合,以品质求生存,以创新求发展,为生活带来更多方便、实用、美感与惊喜,也让这份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更好地传承。

四平八字合婚

一方瓷印承载千年文化

丰富了纂刻艺术的表现手段

在济宁展厅,来自任城文化博物馆的陶瓷印章颇具新意。当天,他们就被订出了186套产品。

据任城汉文化博物馆馆长高成丰介绍,他们利用汉画像石原石上的图案元素,放在陶瓷上,烧制而成,温度高低难把握,经数以反复试验而成。现场,高成丰拿起一方瓷印,这方瓷印上有女娲、四灵等多个汉时期元素,非常有年代感和艺术性。

“陶瓷是中国的国粹,篆刻是传统的文化,陶瓷艺术与篆刻艺术相结合而成的陶质印章,即陶印,是篆刻艺术在传统基础上的新拓展与突破。”高成丰告诉记者,印陶作为早期印材之一,逾2000年,而今再为印人所喜爱,则使渐已枯竭的印石有了补充,同时由于印陶具有与印石不同的材质特性,从而丰富了篆刻艺术的表现手段和审美内涵。

据了解,济宁素有“天下汉碑半济宁、任城汉画佳天下”之说, 汉画像石兴起于西汉早期,延续至东汉末年,是以瓷为地,以刀代笔的绘画艺术,也是汉代特有的艺术形式,因此被称为“汉代社会的縮影”和“一部绣像的汉代史”。

高成丰说,陶印创作,从陶质材料的选取、揉搓、制作阴干,到画上汉画像石博物馆馆藏拓片图老杀,再到最后的烧制,是一种需要缓慢的时间来完成的艺术活动。他们坚持温暖的现实主义创作理念,坚持扎根传统,开拓创新,重视汉元素陶瓷印的多样性与创新性,致力打造一种充满温度、具有济宁地域特征。始终坚持立足任城、面向全国、根植艺术宣传守正创新的理想信念和执着追求。

记者手记:

让非遗技艺赋予时代更多诗意

非遗,凭借着其传承与创新的交融发展,成为了文化领域中一颗不可多得的明珠。

济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目前已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7个、省级项目61个、市级项目210个、县级项目600余个,基本涵盖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个类别。在代表性传承人方面,济宁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1人、省级36人、市级165人,形成了完善的四级非遗名录体系。建立了梁祝博物馆、玉堂文化博物馆、泗水民俗博物馆、阴阳板传承基地、四平调传承基地,对相关项目的传承起到了促进作用。

同时,济宁各县市区全面建立项目资料库,通过录像、图片、文字等资料,对各级非遗项目进行归档保存,并与相关传承人建立了定期回访制度,指导其收徒传承、建立传习所、开展定期授课。此外,还对6000多项资源性项目进行梳理归档,根据濒危程度制定不同的保护方案。

新时代也提出了新的课题,一是保护、传承,二是发扬、创新,让富有传统气息的非遗技艺,能够在当下赋予社会更多美好与诗意。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马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