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田一
在传统的文化中,儿女婚姻大事,多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以“八字合婚”定男女终身。现在定男女终身命运的“庚帖”已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相爱之男女青年,到人民政府登记领取结婚证书,即为法定夫妻。
深州的婚礼风俗一般是先由媒人搭桥,男女双方同意后,媒人陪男方到女家“相亲”;相中,遂定日期,女方由媒人伴随到男家“看家”,男方备酒招待,并请亲友奉陪,赠送女方一些礼物,谓之“见面礼”;遂后男方亦由媒人陪同携带礼物,到女家拜见岳父母,称之“认门”,女家亦以信物相赠,作纪念。
在传统的婚姻中由媒人介绍,双方同意,互换庚帖八字(即订婚帖)后,男家则以信物(多少不拘)央媒人前往女家,“下小礼”(古称放小定)。多是男家亲自上门求亲,商定亲事。
婚姻已定,接下来择吉日。由男家下请酒帖,邀女家协定吉期,俗称择“好日”。
之后为“下大礼”(古称大定),由男家备礼,请全福太太(俗称大全人,即有夫、子女之妇)两位与媒人,将“大礼”送往女家,让未来新妇过目。
吉期既定,由男家送对月贴(自定婚期时前一月,也称头对一月,故名对月贴),女家备酒迎之。再就是商定吉日这天,是“就亲”还是“求亲”,什么时候上轿,喜神在何方,新人碍哪三属等项事宜。
接下来是男家置办酒席。
迎娶头一天,男家送食盒,女家送嫁妆,谓之过礼。
食盒一般分为四层,一层盛肉,一层盛白面,一层盛米(或挂面),一层盛钱(或是馒头),谓之“四色礼”。每一副食盒以两人抬之,数必成双。女家嫁妆,其家庭条件不同,贫富不一。一般富户之家,皆带木器,除沿俗不陪送刀、剪外,但陪送一碗麸皮(取福之意),筷子九双(红色),挺杆筷子十双,皆用红线捆好(十挺九箸,谓十亭九柱),一碗盐(意思是进门有缘和睦相处)等,是绝对不可少的,其他量力而为。
所谓陪妆,均用红绿线缠扎。女家请送嫁妆的亲友四人或八人随嫁妆前往男家,男家则请迎嫁妆亲友数人,在村口迎接,等候嫁妆搬运新房陈设。饮茶食毕,进屋略视即行。次日迎娶,道儿远者,多是“就亲”。由男家头一天为女家备好住所酒店,到吉期行娶。此时男家已预约定引客(也叫引qie)一名(男)、请客(即迎亲太太)一名、挟毡一名(男)。出村前或进村后鸣放三眼炮,现在多为鞭炮,名之溜街炮。
待婚车一到,由女家作陪一人,先接引客,由引客指引认识新郎,再由女家作陪等人接到正席,继行求亲礼仪式,然后回席。此时女家晚辈由作陪领着给新郎道喜,新郎将预先备好喜钱红包发放出去。接亲仪式过后,由挟毡人催新人上车。
新人上车之前,须将头发挽一丫髻(俗称抓髻,抓髻夫妻一词即来源于此),头戴绒花(取“富贵荣华”之意),新人所穿催装衣,由男家带去,一身大红,不必要买新的,可以向自家亲戚本家借用,又肥又大,不知有多少人用过,乡俗认为穿的人越多、越旧,越吉祥。
之后由娶亲太太和送福太太(均为全福太太,并属相相宜者),为新人更衣上头,更衣时面向喜神,若有碍属相者,则改为面向福神。所谓“上头”,即由娶亲太太将大红绸盖头(有的地方叫蒙头纱),盖于新人头面之上,然后向喜神方向端坐,静候迎娶,于是送亲太太随车前往男家。
这时男家同来之人,一起同往女宅迎亲,名为娶亲老爷(此称呼是茶房对来人的专称)。待婚车启程时,由女家将合叠所用饭碗,由茶房递与某一位亲家老爷(男女两家预约定好)带回,谓之“偷碗”。此种滑稽之举,不知出自何典,有何用意。
新人上车后,女家用酒绕婚车浇一周(浇轿),男家则用香火燎婚车一周(燎轿意为除邪)。一路之上,热热闹闹。女方晚辈(多是新人侄儿)一男孩身背暖水壶,随婚车前往,。
婚车到门,先用香火绕车燎一周,再开车门。男家由两名全福太太搀扶新人下轿,一人持箩将箩内麸皮撒地前导,新人踩麸而行,不令鞋粘地。然后登石头(实惠之意)、迈胜子(生子之意)、跨马鞍(步步平安)、迈门糕(步步高),此时将预先备好的花糕扔到房顶。新人进屋坐上婚床,这时新郎用预先备好之称杆,将新人盖头挑下,并亲手把新娘头上所戴之绒花摘下,插于喜神方向之墙壁,仪式完成后新郎退出。新妇盘腿于炕上端坐,不得随便下地,谓之“坐财”,由娶亲全福太太陪着新妇,片刻后娘家人到,扶拜一人(女)送饭一人(女,专程带来娘家预备的夜宵:饺子、面食之类,统称“子孙饽饽”),由男家接新人的二、三人(女),将娘家人迎接到新房,同给新人换礼服。
婚房外间设有天地神桌,桌上陈列有斗,斗内盛红高粱,弓箭、秤杆皆插于红粮内(除贴红喜字外,还用红纸裹之);铜镜是新妇从娘家随身带来,进屋后放置于婚床床头边,拜天地时方取出放于斗内,名曰“照妖镜”。
拜天地,俗称上拜。由扶拜人,搀扶新娘下炕到天地神前,先拜天地神,后拜长辈。按亲疏远近大小辈行行礼,均有拜礼(曰拜钱),用大红纸包好,一一放入木质托盘里。拜毕,新娘从托盘里用手一次性抓红包,名曰“抓富”或“抓福”。新娘由扶拜人等陪同回屋,上炕端坐。
拜完天地,男方女芳亲眷都由陪席人安排,分别按序就坐。先上茶碟。少叙片刻,果碟不动,随后撤去。上菜敬酒,酒过三巡,上大菜开席。
启席后,由男女双方商定回门日期,由女家送饭的全福太太代学舌女家。
是日男家须将亲戚留(音六)人、亲朋挚友送的喜悼、彩绸、被面等悬于门首和院内,以示谢意。
是夜新郎夫妇入洞房,请全福太太铺床,吃饺子和长寿面,名之曰:“龙戏珠”。新妇吃饺子时,要问“生不生?”新妇须答“生”(取生子之意),方皆大欢喜。
接下来是闹洞房。窗户台下放一把扫帚,据说,此举是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留下的。
次日为归宁,俗称回门,多择双日,如结婚的第二、四、六均为好日,到日子,新郎新娘日上三竿,多为近中午,收拾好着装与亲友一同前往。岳家照例请本家、亲戚、朋友来家设宴款待,酒席过后夫妻双双归家。女家要预先备好一包食品,给回门同行的男孩带回来,回男方家里的时间不能太晚。
旧时婚后头三年,“妈妈论”非常之多,至今有的还流行在民间。住六,指春节新婿在岳家住宿六天。
住十响,指新妇在婆家住十天,须返回娘家住一个月,再回到夫家。
躲灯、躲火,指正月十二、十五这两天,新妇不能见到婆家灯火。
正月十六这一天,新妇必须赶到婆家,过十七、十八、十九三天,说是不过七死小妮、不过八死一家、不过九死二口;不出正死公公。所谓出正,就是阴历二月初一,新妇必须离开婆家回娘家,若是大月,上午离开婆家,小月下午离去。还有正月十六这天,新妇由娘家回婆家时须带上饼和肉,说什么“饼和肉,日子过得厚;不带肉,婆婆烂块肉。”
过清明:清明节三天,新妇要赶到婆家,否则,清明过死公公。
过芒种:头芒种新妇须到婆家,不然,过了芒种,婆婆得黄病。
腌咸菜:十节一,新妇要赶到婆家腌咸菜,说什么不腌咸菜,婆婆死得快。
喝了腊八粥,新媳妇往婆家溜,过了腊八日死女婿。
腊月二十一、二十二这两天,新妇不在婆家,若在婆家,先妨公公后妨婆婆。
结婚日期既定,再也不能挪动,说挪一挪死婆婆,动一动死公公。
上面诸多论道,虽仅限于未满三年之新妇,但也纯属无稽之谈。
(此文记述某些风俗与各地民间略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