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头像,来关注我哟
天津婚嫁习俗
父母操心媒婆撮合
天津对于男婚女嫁,与其他各地没有两样。旧时,男女在十七八岁就要结婚。彼时男女都是媒妁之言,家长作主父母包办,没有自由恋爱,不是婚姻自主。当自己子女大了,做父母的时常把孩子婚嫁的事放在心上,俗语说“给儿子说媳妇”,“给闺女找婆家”,这些事大多数都是由母亲操持。男方的家长希望给独生子娶个好媳妇,女方的家长希望给闺女找个好婆家,双方的心情是一样的。
在旧社会,男孩子到了十五六岁时,已经受到相当的教育了,财主家的孩子已经进入中学,一般家庭的孩子也都进入工商界学生意或学徒去了。
他们的穿装打扮,已像大人一样,因为都受着封建礼教的约束,绝大多数都是规规矩矩,堂堂仪表。在旧社会,孩子要没有文化水平,或者再不规矩,在街坊邻居、远近亲友中就会造成不好舆论,他不但找不到工作,连媳妇也说不上。虽然有的家长有势力,有门路,孩子出去做事不算困难,但是他的孩子总是离不开街坊里巷,说媳妇还是要仰仗着街坊邻居。单说“说儿媳妇”这一件事,做父母的要费尽心血,求亲托友找媒婆,想说个门当户对、才貌相等的方才称心如愿。但是无论怎么说,也是不能头清眼亮地看到姑娘的本来面目。各家的父母都想为儿子娶一个孝顺公婆、知道三从四德、贤惠美貌的媳妇,但这种愿望是被动的、徒劳的。倘若娶了一个丑陋无知或是娇蛮成性的媳妇,不但不能组成美满家庭,而且婆媳不和,夫妇不睦,势必造成终身遗憾。所以当年说媳妇就如同请“神”一样。女方家长为闺女择婿也是如此。这是由于旧社会风气不开,父母包办的害处。这个问题穷富是一样的,都得“碰运气”。
旧社会婚姻不自主,就产生了媒婆。男女方的家长全是想通过媒婆这个渠道来完成子女的婚嫁大事。媒婆常串百家门,包括财主大户,她们被认为是“三姑六婆”之一,是旧社会里的寄生虫。各宅门的太太们都离不开她们,因为她们常出入各门各户,谁家闺女、儿子的外表面貌怎样,各家的身份财势如何,她们心里都有底,看到某两家合适,就走动双方,鼓起如簧之舌,想方设法把这门亲事撮合成。她们每说合成一桩婚姻,可以得到不少的谢礼。如果是门当户对,双方亲家和睦,夫妻和美,并且连生贵子,这个媒婆更要“讹”上你了。逢年过节、生日满月、大小喜寿事,也必来道喜拜寿,老的少的都得给她钱,这还不算,何时她走不了爬不动了才算完,还得管她叫妈妈。如果遇上不可靠的媒婆,只为赚钱,她两头瞒着,成亲以后夫妻不和,公婆看不上,儿媳妇又厉害,成天打架吵嘴,把一个家庭闹得乌烟瘴气,这时媒婆就远走高飞,永不登你的门了。所以说媒为生的媒婆,究竟是不可靠的。讲究的家庭,为了郑重对待儿女的婚嫁,常是经“大宾”出头撮合,大宾者,介绍人也。由亲戚、朋友担当“大宾”作媒,介绍成亲,这个形式比较庄重。介绍人“大宾”与男女方都有交情,肯于出来撮合,是为了两家结成秦晋之好,毫无图利观念,所以没有什么隐瞒性,或者有的男女两方的家长,也是亲友,由大宾一说即合。
合婚定局家长换帖
当亲事初步有成,双方都没有什么意见了,还要找“批八字”的先生合一下婚,看看有没有什么忌犯没有。由媒婆或大宾把女方出生的年月日时辰小帖要来,交给男方,合婚时是由男方到星相家去合。批八字的先生按照男女两人的生辰八字,批写两份,什么“金生水”、“水生木”等等,写了一大套。一般全要经过这样的手续。天后宫有江少波,东门里有鹤鸣堂“马先生”,北门西有蒋雨洲,这都是解放前天津最著名的合婚先生,这一对婚姻成不成,全在他们一批了。另外,贫穷户也要找位算命的先生给算一卦。经过这样合婚或算卦手续,只要两人在“命”上没有什么所谓“相克”、“相犯”的说法,这门亲事就算成了。大局既定,下一步就要“换帖”。
换帖 换帖就是男女双方家长互换大帖,结成亲家,从此算是儿女订了婚。这次互换的帖,系用大红纸印着“龙凤呈样”图案的金花大帖,宽约七寸,长约一尺二寸,折叠着,外面还有一个封套,纸庄专卖,名叫“龙凤帖”。封面上写着“全福”二字,内里下首写着各自家长的姓名。在帖里另有一条“金签”,上面写着换帖的年月日,表示在某年、某月、某日定了亲,互相换了帖,认为亲戚了。在选择吉日换帖仪式上,要预备一两桌酒席,借以首先酬谢大宾。随着两家换帖,男方要出定婚礼物,定婚礼物多少,是以经济条件而定。讲究的主,有的是用“四大金”为定的,包括金镯子一副,金戒指一对,金簪子一副,金耳环一对。女方以靴帽、文房四宝等四色作为回礼。双方把这“龙风帖”和礼物都雇人用四对“条盒”托着,八个人每入托着一个“条盒”。托“条盒”的人,全穿上由赁货铺赁来的蓝大褂,戴红缨帽,用青褡布扎腰,还穿上洒鞋、白袜子,并用红绸子在胸前背后扎上十字披红。他们一手托条盒,一手拿着一束大金花。这样一群小小队伍,人们从远远一看就知道是换帖的,当年天津大街上常常看到。
写“龙凤帖”的人要有经验,即帖上写的“全福”二字的“全”。一定要写成“入王”,不能写成“人王”,这是在文字上多年沿传下来的习惯和忌讳。旧社会把龙凤帖看成是男女两方订婚结成伴侣的凭证,但在它的上面并没有订婚男女本人的名字,只有双方家长的名字。如事后有纠纷,闹到离婚的程度,在法庭上要退回“龙凤帖”,它在法律上所起到的作用确实是不小,虽无道理但当时习惯上是如此。从这也说明旧时的婚姻制度完全是凭媒妁之言,父母之命,订婚的男女本人完全听人摆布,没有自主权力。
婚嫁有期分头筹办
天津旧俗,男女两方从经人介绍初步议婚到换了龙凤大帖,算是结了亲,这时男的就成为女的人,女的成为男的人,谁也不能再有所反悔,静等着到了适当年龄举行婚礼。在准备结婚时,男方家长需提前通知女方家长,请示女方在哪个月份合适。因为旧俗女的出嫁要按“行嫁月”,这又是一个迷信习俗,就是要按女的属相择定出嫁月份,定出可以出嫁的月份之后,还要向女方请“庚帖”,就是请女方提出两个日子来,叫男方选择。照我们今天的说法,就是要错开女的“例假日”。
既定妥了结婚的日期,男女双方家长都要准备家具什物等。旧社会都是老式平房,男方娶来媳妇,大多数都是和婆婆住连房,一明两暗的房子,媳妇住下间。有的大财主给儿子一幢厢房,不过这是极少数。讲究的人家,要按照屋子的大小新打木器家具,例如炕的东西有新苇席、羊毛毡条、铺炕的棉褥子,上罩大红布的褥单,摆上绣花绸缎被四床、褥子两床、绣花二人枕头一对。门窗挂上门帘和窗帘。桌子上边的陈设不必预备,否则到办喜事那天女方送来的嫁妆就摆不开。做被褥和装枕头,都要请“全人”来做这项活。所谓“全人”,就是有丈夫和儿女双全的妇女。还得另邀请四位或两位,不许单数。这是天津地方一般的富户为儿子结婚准备的大致情形。至于当年居住在各租界的军阀官僚、前清遗老和一些暴发户们,他们的钱来得容易,就更随心所欲地挥霍无度了。谈到那些穷苦人家,遇到给儿子成家时,只能因陋就简地装饰和添办点必用的衣物,也可以说是娶不起媳妇。
女方在筹办妆奁上更是无尽无休了。俗语说:“陪不尽的闺女,办不尽的年。”财主富户有的陪全副嫁妆,有的陪二十四抬,至少是十八抬或十二抬不等。对应用的生活用品以及穿戴首饰,是应有尽有,甚至连取暖的木炭(旧时冬天取暖生炭火盆)都有。最穷的也要陪一个桶子和一盏油灯。穿的衣服除有几件衣裳外,还有一件围裙,说明女的要扎上围裙围着锅台转。
特别的官僚、买办家庭和富商们,在给闺女预备妆奁时,为了摆阔气、讲排场,要惊动许多工商人员。例如要到金店定作金银珠宝、钻石翡翠各样的首饰,到绸缎庄任意挑选绫罗绸缎和各种细毛皮货,请著名的裁缝到他们家里支上案子,裁剪制作出嫁衣裳。按四季做出单夹皮棉纱的各种衣服,其中也有不属于成套的上身和裤子,上身叫褂或袄,裤叫“中衣”。一年四季的鞋无计其数。还要找木工制樟木箱子一套,共四个箱子,带箱子座,两个拜匣,梳头桌一个,盆档盆架一套。另外要按照男方准备做新房的墙的尺寸,定做迎面的穿衣镜、玻璃对联和横脑以及条后檐的四扇挂屏和对联、抬头镜等,内装名人字画。摆设和日用器皿等,有座钟一座、大理石“插牌”一座、成堂的江西粉彩瓷器,有樽一座、瓶一对,帽筒一对、茶缸子一对、糖缸子一对、肥皂盒一对、漱口盂一对、提架茶壶一把、茶碗四个、端把茶具一套、痰桶一对、胭脂盒一对、粉盒一对等。锡器有锡灯一盏、锡蜡扦一对,还有陪送锡壶的。铜器有铜盆一个、洗脚用的大沿铜盆一个(预备将来接生用的)、铜壶一把。另外还有银制器皿、福建漆器皿、景泰蓝器皿各一套。搪瓷器皿,只有脸盆和痰桶。至于搪瓷的漱口碗,认为不讲究,没有陪送那个的。钟表有“四百天”座钟,有打八音的座钟,这都是进口货。更阔的财主还有陪“玉件头”的,即玉如意一柄、玉碗一对、玉插牌一对,有的是碧玉,有的是白玉的。珠光满目,富丽堂皇。还有陪送炭火盆的,它是用黄铜做的,带有透梗刻花的铜罩子。附有一抬木炭,全都是精心挑选出一般长的,用大红丝绒线缠着。应有尽有,无微不至。
因此,个别的豪绅富户,还有在女方的陪嫁上勾心斗角的。他认为女方陪送来那么多的东西,想要压倒我们,倒要叫他们见识见识。把所陪送来的东西,先入厅房,因为新媳妇屋里的陈设,已经被男方摆满,以此显示他的豪富势派。
喜日来临连庆三天
男婚女嫁正式举办的日子,分为三天:头一天俗说是“催妆”,第二天是“迎娶”,第三天是“分大小”,连着热闹三天。
1.第一天送催妆礼与过嫁妆
2.第二天迎娶拜堂合卺闹房
3.第三天送两天油与分大小
我觉得就这样看着你也是一种幸福
编辑:沐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