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男女婚姻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本人不能自主。男女1 6岁左右由父母央媒求亲, 一般请能说会道,人头熟悉的人,从中传递议婚消息,俗语说“会做媒的两头瞒,不会做媒的两头盘”,这就是媒人之道,这也是婚姻的序幕, 叫“请媒人”。
乡谚云“笆门对笆门, 板门对板门”, 门当户对乃两姓联姻的先决条件, 也有“穷不搭富,绸不搭布”之说,有钱有势人家一般不娶穷人家的女子为妻,所以亲上加亲的, 比比皆是。农业社会,男女婚嫁较早,女孩十六七岁,男孩十八九岁, 就已完成终身大事。提早结婚的原因有二,一是父母抱孙心切,一是家庭多一助手。
男女双方本有亲戚关系,称为熟亲做亲,无亲戚关系称为做生亲。做生亲时,媒人介绍后,双方家长要调查对方的家庭、资财、品貌、健康状况,称为“访亲”,又称“相亲”。
首先由男方媒人陪同男青年给女方家属相看人品,后由姑娘父母或姊妹和兄嫂了解男方家产及青年容貌和品行,“嫁女高三分”,一般男家要比女家富些。由于男女青年婚前不见面,加上媒人从中弄虚作假,常造成许多婚姻悲剧。
清末盐城西乡楼王庄一带,一贫困青年,由于访亲不慎,找了个瘫老婆,其时,男青年由媒人领至女家,姑娘用凳坐在灶边摊面饼,至堂屋,茶与面饼送至桌上,媒人说:“摊得如何?” (指面饼),青年讲:“摊得好”,结果这桩婚事就定了下来,后发现是瘫姑娘,男青年找媒人责问,媒人讲“不是你说瘫得好嘛”。
民国年间,新兴场一蔡姓男青年相亲,媒人替他介绍的是一痴呆姑娘,但给他看的是其姐姐, 当时一看长得不错就定下来了,娶回家才知道是个痴呆女人,这在相亲中称为“二换腿”。至于面相方面,如果男方鼻尖弯下的 (俗叫鹰钩鼻子),显示其人内心险恶,女方不敢恭维,或是女方颧骨太高,相貌注定克夫,男方则退避三舍;在年龄方面,亦有“男大三, 金山靠银山,女大三,必讨饭”的迷信传说。
以今日科学眼光来看,怎不叫人啼笑皆非! 同姓不婚,非平辈也不可匹配,否则,称之为“反亲”,这古来的成规,至今乡人仍不敢违背。
男女双方家长无异议,即互换生辰八字帖, (叫“庚帖”或“八字”)。先由媒人将女的草庚八字(用草纸书写女的生辰) 交男方, 男方请星命术士,或请算命瞎子掐算,称“合婚”,若谓相克,退回另聘;若相配,则改换红庚八字 (用红纸书写女的生辰给男方。
神权时代,两方的生辰八字(人类出生的年月日时,用天干地支配合起来,刚好是八个字),最为双方家长所重视,如八字相冲相克,其他任何优越条件,均将付诸东流,因此,不知破坏多少美满姻缘。除了生辰八字以外,男女双方生肖亦能影响两方婚姻的成败,如一方肖龙,一方肖虎, 即不能相配,否则,龙虎相斗何时得了?昔有生肖犯忌歌云:“自古白马怕青牛,羊鼠相逢一旦休,玉兔云龙难作伴,金鸡配犬泪交流,蛇遇猛虎如刀绞,猪配猿猴似剑抽,莫言阴阳无定准,错配夫妻不到头”。这真乃无稽之谈。
合婚后,合则通知女方,名为“回好”。男方即选择吉日,将议定的聘金和男方的生辰八字庚帖放人定制的红色庚帖盒内,裹上红布,连同彩礼由媒人送至女家。女家收下彩礼和男庚帖后,原盒内放入女庚帖和回送的礼品由媒人带转男家,至此即为正式订婚,亦称“下礼”。
有些富户和小知识分子家庭,在送庚帖盒时,亦附庸风雅,往往男方在盒内随带去一副对联的上联,一般是“苏才郭福”,女方回放盒内的是对联的下联“姬子彭年”,也有的男方上联出得比较深奥,女方一时难以对上,只得请塾师帮助。民国初年,乌龙堆(今郭猛镇)一带,一姓秦的先生给男家出了一上联,“苏秦一(叶)春来结好”,女方下了很大劲才对出下联“秦晋二国已联姻”,得免于丢脸。又如,男方是北龙港人,女方为马沟人,男方出一上联为“南龙港,北龙港,南北龙港”,女方出于礼仪,好不容易出了下联“大马沟,小马沟, 大小马沟”,但沟不在港下,只好屈就。以上这一做法俗称“配红订”。
在婚姻观念上,解放后,青年男女的婚姻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桎梏中挣脱出来,逐渐进步为自由恋爱、父母参谋、 自己作主。20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初,人们择偶只要情投意合、品行端正,对于职业、出身等无特殊要求。“文化大革命”中,受反动血统论的影响, 地、富、反、坏、右及有“海外关系”人士的子女遭冷眼,嫁娶困难。现役军人、企业职工、贫农子女谈婚论嫁比较吃香。“文化大革命”后,随着纠错等政策的落实,顿时掀起了海 (有海外关系的)、陆(谐音“落”,父母落实政策退钱还产的)、空(有空房子的)热。
计划经济时代,户口性质对婚姻影响很大,许多恋爱青年的婚姻,常因一方为农村户口,遭到家庭的横加干涉,不少美满姻缘被活活拆散,甚至造成双双殉情的悲剧。80年代初社会掀起文凭热, 有文凭的男女青年颇受欢迎,女青年还喜欢找父母有一官半职的男性青年,借以提高自己的地位,身价和带来一系列的好处。 80年代中后期,企业家、承包产、个体户颇受农村女青年的青睐,体现了时代的经济特色。
定亲时,一般经人介绍,家长和子女意见统一后,由女方母亲或嫂嫂和姊妹陪同姑娘去男家看人品、房屋和家具,称“认人家”。男家以茶水、糕点和糖果招待,但姑娘不先吃。看过后,女方如中意,便坐下喝茶吃糖;如不中意,即可告辞。有的男女先自己恋爱,后征求家长意见,再约媒说亲。 60年代风行拍“订婚照”分发亲友,到法定年龄再登记结婚。有的家长干涉子女婚姻,但只要男女双方自愿,仍可定亲。定亲后反悔的现象,也时有所见,特别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常因家庭出身和户口性质问题而悔婚的,更是屡见不鲜。
80年代婚俗有复旧的趋势。即使自由恋爱,确定婚姻关系后,男方也要请人作媒,并宴请女方家长及至亲,称为“会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