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铁生八字分析 张铁生八字命理分析

频道:八字 日期: 浏览:

昨天,《中师生》公众号发布文章称,山东省内中等师范学校还存有五六所,都是地市教育局直属,有:平度师范,平原师范,日照师范,蓬莱师范,费县师范,文登师范。

《中师生》公众号并对山东省蓬莱师范进行了简单的介绍。一位读者朋友评论说:可惜了啊!历史悠久的文登师范!早就应该升格大专或者本科院校!

让人感到惊讶的是,我们找到了文登师范学校的网站。这里,我们就来梳理一下文登师范学校的情况:

网站简介说,山东省文登师范学校是威海市教育局直属单位,始建于1930年,前身为山东省立第七乡村师范学校,迄今已有90年的办学历史。九十年间,培养了以国务院原副总理谷牧、上海市原政协主席王一平、海军中将宋鸿文、著名作家王润滋、知名画家彭昭俊等为代表的大批党政军领导干部和专家学者,造就了近三万名各行各业优秀人才,为胶东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下面,我们全文转录一下学校的发展历程:

山东省立第七乡村师范学校

1930年,国民山东省教育厅指示文登地方政府自筹款项兴建山东省立第七乡村师范学校(简称“文登乡师”或“七乡师”)。筹款事宜由文登学界名流、文登县立初级中学校长王远丰和文登县督学孙子玉主持。经过近两年奔走斡旋,到1931年底,筹款事宜大体就绪。1932年2月,学校在文城东南杨家疃南一片荒地上破土动工。此时,受省教育厅委派,于云亭来文登就任文登乡师筹备处主任。

乡师全景

1932年暑期,校舍尚未竣工,文登乡师便开始招生,所招一级80名学生暂住县立第一小学二部(文城北宫)。是年9月,迁入新建校舍。还是在文登乡师筹建过程中,共产党人于云亭与地方党组织秘密取得联系,成立乡师临时党支部,于云亭任支部书记。 首批招生,于云亭通过文、荣两县党组织有计划地安排了部分共产党员到校学习。开学不久,便秘密酝酿成立文登乡师第一届党支部,学生刘家语(谷牧)任党支部书记。乡师一度成为胶东东部革命知识分子的摇篮,成为中共胶东特委开展工作的基地之一,在胶东曾有“红七师”之美誉。

为了健全师范学校体制,学校将文城东关黄泥庵小学改为文登乡师附属小学,将棋盘小学(三里庙小学)改为文登乡师实验小学。

乡师北院全景

文登乡师是在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建立起来,并仿照中国第一所乡村师范-----晓庄师范布置的。教学楼大门两边以陶行知的“和马牛羊鸡犬豕作朋友,向稻梁菽麦黍稷下功夫”作对联,上额题写“到农村去”。在过堂的仪门上,画着东北三省地图,顶端写着“还我河山”四个遒劲大字,两旁写着“你看见了吗”、“你记得吗”的字联,以激发学生的抗日救国热情。餐厅的墙壁上写着“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唐诗名句。

1934年2月,乡师一级二班的学生党员张童华叛变,文登乡师被抄,校长于云亭被捕押送济南(后取保开释),其他领导也相继离去。

山东省立文登简易乡村师范学校

1934年7月,山东省教育厅将山东省立第七乡村师范学校更名为“山东省立文登简易乡村师 范学校”(亦简称“文登乡师”),并重组领导班子,中国国民党党员王培祚(CC派)任校长主持工作。学校的形势发生逆转,气氛紧张。乡师中共地下党员又成立临时党支部,于醒夫(于洲)任支部书记,更加隐蔽地开展活动。

王培祚来校以后,立即恢复了“纪念周”活动,改原来的《党义课》为《公民课》,增设童子军和军训课,对学生实行法西斯统治。但是,在中共地下党支部的领导下,学生对其进行了长达半年的罢课斗争,公布了《王培祚十大罪状》,组织抗日募捐和抗日救亡活动。

1937年11月,日寇入侵中原,德州失守,济南告急,省政府南迁泰安。省教育厅指示文登乡师南迁,根据“去留随便”的原则,只有70多人随王培祚南迁,行抵山东临沂县时,遇日寇飞机轰炸,师生逃散,文登乡师解体。

乡师解体以后,日寇的海上飞机不时来文城骚扰投弹,乡师校园中弹数枚,校舍遭严重破坏。1940年2月18日,日军侵占文登城,相中乡师北院毕辛舫的别墅,对乡师所剩房屋稍事修葺,便进驻重兵,周围筑以围墙,墙外掘以壕沟,四角垒起碉堡,使乡师成为日军在胶东半岛的大本营之一。许多中华儿女就牺牲在这里。1944年秋,在八路军的围困下,日寇逃窜。

毕莘舫别墅

文登师范学校

1940年6月,共产党领导的文登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1941年春,文登县抗日民主政府在柘场寺(今属侯家镇),建文登师范学校。学校校址不甚固定,先后迁上郭家村、草埠屯、大章村、二里初家、双石董家、双石徐家等。1943年秋,改为文登中学。

文登短师、昆嵛短师

1944年8、9月到1945年春,胶东行政主任公署指示举办短期师范,又称速成师范。文登(东)师范设在高村;昆嵛师范(文西师范)设在崮头集。两校各招两个班,约100名学生。1945年6月,根据上级指示停办。

文登工读师范学校

1946年1月,胶东行政主任公署教育处召开教育会议,讨论开办工读学校,决定在文登设立工读师范学校。1946年7月,文登县政府在原滨海中学旧址创办文登工读师范。校长孙愈,教职员18人。第一届招生3个班150名。1947年5月,学校收归东海专署领导,改名东海工读师范,总部迁到昆嵛山无染寺。1947年底,学校奉命停办。

山东省文登师范学校

建国以后,山东省政府决定在文登乡师旧址重建山东省文登师范学校。重建工作于1950年9月破土动工。1951年8月,建成教室16个,伙房12间。1951年春,校舍尚未竣工,文登师范就开始招生。当时所招初师一级150名学生,只得暂寓山东省昆嵛县许家埠中学,认作中学的师范部。不久,文登专署派前东海疗养院政委梁回云任校长,派前文登专署教育科副科长隋铎任副校长,师范学校自成系统。是年秋,一级学生从昆嵛县许家埠中学搬进文登师范新建校舍。

为健全师范学校体制,1953年10月,山东省教育厅(1953)教经字[1647]号文批复,将文登县文山完小改为文登师范学校附属小学,1958年,迁入师范院西新建附小校舍。

1953年,文登师范根据上级指示进行小学教师函授教育试点工作。1954年,学校成立函授教育的专门班子-----文登师范函授部。至1963年底,全县就有540人参加初师函授,1200人参加中师函授。1970年2月,函授部停办,函授部全部人员和设施划归文登县。

1959年4月,山东省教育厅召开全省师范工作会议,会上宣布文登师范学校为省属重点师范学校。1962年,山东省人民委员会鲁教行字[331]号文正式公布文登师范等7处师范学校为山东省重点师范学校。

1960年10月后,学校贯彻烟台专区教育局莱阳师范工作会议精神,部署“节约度荒”工作,决定暂停两厂(场),控制体育活动,减少体力消耗,克服困难,保证完成教学任务。

六十年代学校大门

1961年,学校贯彻山东省烟台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贯彻中央关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总结前段教育工作的经验教训,纠正了因“五风”的影响,校办工厂好大喜功,急于求成,影响教育质量等问题。文登师范明确了工作重点,教学活动掀起了高潮。

1964年下半年,山东省教育厅召开全省重点师范学校会议,传达贯彻“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的工作精神,决定在文登师范等4处师范学校实行半工(农)半读试点。1965年上半年,在地区工作组的帮助下,学校制定了《文登师范学校半工(农)半读计划(草案)》,试点工作开始实施。1966年暑假,因“文化大革命”冲击,试点工作被迫停止。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运动冲垮学校的正常秩序,5年未招收新生。十二级、十三级两个年级学业未完毕业,十四级根本未上课就离校。1972年4月,重建中共文登师范支部委员会,教学秩序日趋稳定,教学工作开始步入正轨。

1973年以后,在教育领域,又掀起“反对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回潮”的运动,反对学生认真读书,提倡学习“白卷英雄”张铁生。学校领导抓教学心有余悸,老师上课也有思想顾虑,正常教学受到冲击和影响。“文革”中招收的多是推荐上来的工农兵学员,个人素质和文化基础参差不齐,难以进行教学,教学任务难以完成。

1975年,学校按照上级指示,进行“社来社去”办学实验,当年招收一年制社来社去“文史”实验班。1976年,实验全面推开。招收“文史”、“数理”、“音乐美术”等专业班,学生社来社去。

1977年,粉碎“四人帮”以后,党中央撤销了1971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和关于“马振扶中学事件”的《通告》,重新评价建国后17年的教育工作,明确了知识分子是“无产阶级的一部分”,教职工“臭老九”的帽子也摘掉了。学校遵照中央指示,平反了文化大革命中所有的冤假错案,1958年被错划的右派分子也全部改正。广大教职员工心情愉快,工作热情很高,学校工作呈现新局面。

1982年,国家教委提出中师要转轨定向。根据烟台地区的指示,文登师范学校改此前的“大中专”班为“小中专”班。

1986年3月,烟台市委确定恢复了文登师范学校为县处级单位。8月,烟台市委宣传部重新公布了文登师范校级领导班子。此后,学校重新公布了学校中层领导。同年9月,烟台市委组织部下文确定文登师范学校建立党委。1987年6月,学校召开中共文登师范第一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文登师范党委会成员。

八十年代学校大门

1988年,国家教委组织开展全国优秀师范评选活动。同年4月,学校上报《文登师范办学情况汇报》和《文登师范学校关于中师办学条件检查自查情况汇报》。5月,山东省教委评出文登师范等8处中师为全国优秀师范,主要事迹上报国家教委。8月,国家教委颁布《关于表彰部分师范专科学校和中等师范学校的决定》,文登师范学校受到表彰。8月下旬,国家教委颁发奖状,上写“山东省文登师范学校,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师资,方向明确,成绩突出”,发给学校奖金10万元。

1989年6月,国家教委组织辽宁、吉林、黑龙江、湖南、安徽、山东6省联合检查团,来文师考察指导工作,对文师的工作予以充分的肯定和较高的评价。

1991年,山东省教委在全省开展“中师德育十面红旗”评选活动,文登师范学校荣获“山东省中师德育工作先进单位”称号。1994年,山东省教委又授予文登师范学校“山东省中专体育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同年,威海市委授予文登师范学校“青少年工作先进单位”称号。1996年,山东省教委授予文师“电化教育示范学校”称号;下半年,省教委、省语委联合授予文师“语言文字工作示范学校”光荣称号。

1993年,经请示和协商,文登师范学校与山东艺术学院联合办学,成立“山东艺术学院威海分部”。从此,文登师范学校开始办音乐、美术大专班(学籍属山东艺术学院)。

1994年10月,由国家教委师范司和中师处领导率领的“华东六省及全国部分师范联合检查团”来文师检查指导工作。经过全面、认真考察,联检团对文师给予充分肯定和评价,誉文师为“东陲摇篮之花”,并题词“名师育高徒,管理创业绩”。

1997年,文登师范顺利地通过了省级规范化学校的达标验收,成为全省十几处规范化师范学校之一。

1998年,学校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旋律,以“教学育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学校工作出现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学校党委提出“以正气为本”,以“奉献为荣”的号召,讲正气蔚然成风。尊师重教,为人师表之风又进一步升华,关心他人,热爱学生成为全体师生员工自觉的行为。同年5月12日,全校教职员工为特困生一次捐款45500元;年底,教职工自发向语文教师孙德胜(家属重病住院)捐款6230元。同年10月,山东省教委、省体委、省卫生厅、省军区司令部、政治部联合授予文登师范“山东省学校体育卫生、国防教育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1999年,学校审时度势,加快硬件建设步伐。可容纳40个教学班的两幢教学大楼同时拔地而起,年底相继竣工。与此同时,学校又加强现代化教学设施建设,先后投资300万元进行校园网络建设,现代化设施设备达到省内领先水平、全国一流水平。

1999年,山东省教育委员会鲁教师字[1999]7号文批准文登师范学校为山东省培养五年制专科程度小学教师的试点学校。当年,学校招收五年制专科班8个,390名学生。从此,文登师蕞学校开始了专科学历育人教育历程。

九十年代学校大门

2002年,山东省教委批准学校挂靠烟台师范学院,招收三二连读大专生,学生在学校学习三年后,直接升入烟台师范学院本校参加后二年专科阶段学习;同年11月,山东省人民政府同意文登师范学校升格。为争取学校升格、发展,学校党委发出“二次创业”的号召,提出“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上档次,上水平”的发展战略和“特色加特长”的教育理念,明确“以师为主,兼顾多样”的办学思路,确立了“培养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具有从事小学教育教学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基础教育师资”的培养目标,全面实施专科教育,全校教职工付出了艰苦的努力。

2003年,山东省教育厅确定文师为全省东部地区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基地。

2005年11月,烟台师范学院专科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专家组认为,文师的办学方向、培养目标明确,特色突出,办学综合水平列挂靠烟台师范学院三处学校(另两处为莱阳师范、蓬莱师范)之首。

2006年,山东省教育厅《关于调整中等师范学校布局结构的意见 》明确提出,实现师范教育从三级向二级过渡,到2011年,撤销中等师范学校建制。学校的发展遭遇严峻挑战。为此,学校积极与教育主管部门沟通、联系,及时调整办学方向,提出了“提升办学质量,扩大办学规模,适应社会需要,发展非师专业”新的发展思路,并出台一系列措施,对内加强制度建设,加快机制、体制改革,对外加强与国内外学校、企业的联系,全面推进学校的转型发展。

2007年,威海市政府与鲁东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在文登师范成立鲁东大学威海市小学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合办三二连读小学教育专业。同年,市政府决定在文师增挂“威海市中小学师资培训中心”牌子,将全市中小学教师培训的部分任务交由文登师范承担。

2008年,威海市教育局批准学校增挂“威海市商务旅游学校”的牌子,发展职业教育。

2009年,省教育厅决定把文登师范列入全省保留的八所中等师范学校之一,作为威海市唯一一所培养幼儿教师并颁发教师资格证书的学校,师范的办学重点由培养小学教师调整为培养幼儿教师。至此,学校顺利完成了威海市政府和市教育局提出的用三年时间完成学校转型的任务。在此期间,作为山东艺术学院威海分部,学校与山艺在合作专业和招生规模上也有了新的扩展。从2009年新学年始,学校已形成教师教育、艺术教育、职业教育、职后培训等多元化、专科和中专两个层次的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等多层次发展的新格局,学校“继续办好小学教育、重点发展学前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艺术教育水平、承担教师培训任务”的办学方向也完全明确。

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学校积极探索办学道路,扩大办学规模,大力加强与国内外的交流与合作。在国内,先后与潍坊商务学校、青岛商务旅游学校、威海职业学院、湖南正山国际学院、教育部ITAT信息中心等单位合作;在国外,则先后与韩国、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家高校合作办学,互派教职工和学生留学。

2009年,学校新辟文登市经济开发区校区,作为商务旅游部和学前教育基地。至此,学校有南北两个校区,校园面积扩大到12.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增加到6.7万平方米,设施设备和实习实训条件不断完善,办学手段基本实现了现代化;合作办学不断拓展,专业建设特色突出,设有小学教育、学前教育、音乐教育、美术教育、舞蹈教育、日语、韩国语、平面设计、物流管理、旅游与酒店管理、音乐、美术高考班等16个专业,77个教学班;拥有教职工227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59人,高级讲师57人,在校生超过3000人。

上面是学校发展历程的详细陈述,内容准确详实。有资料说,正值建校90周年之际,学校将2010年80年校庆建设的校史馆,加以修葺,内容重新布排。校史馆由建于1955年的十一间青石红瓦房修缮而成,是学校留下的唯一老建筑。说明这所学校,还有一个比较成规模的校史馆。

在学校的网站上,《中师生》公众号查看到这样一则信息:《中师一级老校友毕业60周年今日母校再聚会》

文章说,5月4日(2015年),我校中师一级校友在学校举行毕业60周年纪念活动,我校原老教师、全国优秀教师陈文卿、李耀辉及部分一级学员和部分受教于陈、李二先生的体育学员五十多人参加了活动。

本次活动由一级学员张德福老师发起,旨在追忆青葱岁月,重温校园生活,同叙师生情谊,感受母校发展。在学校大门口,全体学员像小学生一样恭恭敬敬地迎接陈、李二老师。在学术报告厅,老校友们兴奋地交谈,谈经历、谈生活、谈变化,虽都已八十多岁高龄却精神矍铄,兴致勃勃。在校园里,看到美丽的景色和巨大的变化,大家都为母校的发展感到高兴,大家相约明年还在学校聚会,为学校的发展献计策。

学校老师孙益民在文章《校园拾花——献给文师九十华诞》中说,一代一代的文师人坚守“乐知善行,务实求新”的校训,薪火相传,从不含糊。要落实“知、行、实、新”四个字,字字千钧,岂能无压?专业知识、系统教学、提升档次、代训大专,岂能无压?要培养合格的教师,必须使其具备很强的自学能力和教学能力,所以,不仅要教给学生“学”,还要教给学生“教”,给予学生的不是一杯水,而是长流水,不是无限的鱼,而是无限的渔,一说三写简笔画,钢琴,舞蹈加电脑等教学基本功的训练更是常抓不懈,定期达标,时常比赛,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动起来,真正让学生唱主角。这一切的实施,想想看哪位老神能自在得起?所以,师范教育压力不再“升学”而在“升能”。

学校老师刘丽华在文章《情系文师 传承在文师》中说,我的父亲曾经就读于文师,孩童的时候,无数次听父亲提起他的母校,那掩饰不住的自豪表情,让文师这两个字变成了一粒种子,在我小小的心灵里生根,发芽。好奇与憧憬,向往与羡慕,终于,在1991年的9月,我如愿以偿的考入这所一心向往的学校,并且,留校任教至今。1930年建校至今,90年的沧海桑田,文师在成长,在跨越;1991年入校至今,近30年的时光,我在追随文师的步伐,共同成长,共同跨越。

学校老师于守川在文章《弘扬文师精神 勇立时代潮头——写在90年校庆前夕》中说,90年来,文师持续发展历久弥坚,到底是一种什么力量在支持激励文师日新月异不断发展?答案就是历代文师人薪火传承、丰富发展的人文文化和与时俱进的奋进精神,并被不断丰富不断升华,提炼浓缩固化为四个大字:“文师精神”。它蕴含凝聚了文师的灵魂和精髓,是学校90年发展过程中积淀的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文登师范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强大精神力量。

我们认为,“文师精神”又何尝不是天下每一所中师学校所具有的““中师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