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之交,我随党支部活动小组经娄底、过邵阳,直奔怀化通道转兵纪念馆,去重温一页曾经前路茫茫的沧桑岁月。
1934年12月,北风凛冽,寒气逼人。红军经过惨烈的湘江战役后锐减过半,翻过湘、桂交界处的越城岭老山界,而后兵分三路直奔怀化通道。
一、九军团率先占领通道县城——罗蒙,中央纵队随后进驻。红军将何去何从,北上湘西,还是西进贵州?在这里,进行了一场关乎生死存亡的激烈论战。
一
通道地处湘、桂、黔三省交界处,素有南楚极地、北越襟喉之雄名。宋崇宁二年,为了开通道路,沟通湘、桂、黔毗邻地带,改罗蒙为通道。这里民风淳朴,侗族文化独具特色。
通道转兵纪念馆位于苍翠秀丽的罗蒙山下,209国道北侧。整个景区成半月形布局,占地面积4.6万多平方米,由主题陈列馆、纪念广场、恭城书院等部分组成。
过县溪大桥,自“月弓”中点处进入广场。右侧是游客服务中心,沿北贴山脚而行有一处栅栏,其内陈列着诸多武器装备,如59式中型坦克、59-1式130加农炮、83式122榴弹炮、63式履带装甲运输车、歼-7B战斗机、长城五号火箭模型等。
继续前行,穿过一条风雨回廊。迎面跃入眼帘的是一方巨型石质雕塑,面南而背北。大理石底座,上刻四个朱红色行草大字——通道转兵。龙飞凤舞,遒劲有力。
上面雕塑的人物背靠层叠石岩,神情姿态,个个栩栩如生。左起依次为张闻天、朱德、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
特别是正中的毛泽东雕像最为传神,他向前跨出一步,左手叉腰,右手抬起指点江山,坚毅的目光直视前方,脸上充满自信。一位东方智者的高大形象,顷刻之间呼之欲出。
石雕底座背面,用红色宋体小字详细介绍了通道会议的内容及其重要意义。
五位历史的创造者,在风雨中经年坚守。
通道会议情景重现。
二
绕过雕塑,见一条灰墨色石阶拾级而上,其中设四处歇台,每处歇台两侧各有一条石凳供游客歇息。
石阶尽头,一座两层侗式长楼呈现眼前,白色的墙体,青色燕子小瓦,古色古香。
正中是一座四角三层门楼,斗拱飞檐,美观大方。檐下四根朱红色木柱呈八字排列。一块木质门匾悬于上方,黑底狂草金字,酷似毛体:通道转兵纪念馆。
由于是红色题材建筑,屋脊、飞檐和翘角上方没有布置辟邪防火之类的脊兽,连侗族最信奉的凤凰神鸟也没出现。
进入大厅,一位身着戎装的美女带我们从右而入。展厅依次分为战略转移、通道转兵、走向胜利、红色印记四大板块。
厅内陈设主要有:行军路线图、老照片、壁画、蜡像、机枪、步枪、土枪、马灯、草鞋、行军锅、电话机、电台、热水瓶以及皮箩、犁钯等侗族农具。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座接近实物大小的蜡像馆,以艺术的手法再现了当年通道会议的情景。
一处木板房内,一桌七椅。桌下放着一盆通红的炭火,桌上一盏马灯和茶杯、茶碗等物。然而七把椅子却只有六个人:博古、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王稼祥、朱德。
最可圈可点的是空着的那把椅子。这把椅子没有摆正,而是斜向门口。不禁让人联想起当时的情景:李德中途勃然大怒,拍桌而起,愤然离桌,而将椅子带向一旁。
整馆以图文、实物和声电等为载体,形象而系统地讲述红军从湘江血战到遵义会议这一段艰难的历程。
鲜血写就的历史,值得后人牢记和反思。
位于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通道转兵会议会址。陈泽国摄
三
沿纪念馆右侧一条绿树成荫的廊道前行,一会儿后,到达通道会议旧址——恭城书院。
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建筑,始建于宋1105年,原称罗蒙书院。重建于清1792年,更名为恭城书院。这是中国现存最大且保存完整的独具少数民族特色的书院。
一条简陋的石阶,碎石块铺底条石为面。缝隙和立面的青苔细心刻录了每一位来访都的足迹。
这是一栋两层的木结构房子,陈旧得近乎苍老。写着“恭城书院”的金字牌匾,脸面有些模糊。房柱和墙板上的桐油已氧化成乌黑的颜色,仿佛是刚从唐宋的平平仄仄中蹒跚而来。
一条青砖铺地的廊道直通里间,两侧的立柱已经让200多年的沧桑岁月压得弯腰驼背。两边对称地分布着6栋斋舍,每一栋斋舍有4间讲堂和1间宿舍。
当年,中革军委二局、作战、参谋、电讯等中央军委的主要机构就安置在这些房舍之中。
右边第一进就是会议室,昔日决定红军前途命运的通道会议就是于这间斋舍召开的。就在这间小木房里,中央采纳了毛泽东同志的建议,决定转兵贵州。这不仅为之后黎平会议、遵义会议召开打下重要基础,且在危急关头挽救了中国革命。
书院现在的整体布局和屋内陈设,都是通道转兵时期的模样。整座书院除名字和碑文介绍外,无论哪一处,再找不到一座古老书院应有的文化印迹。
当然,这座古老书院也因与伟大的长征联系在一起,便犹如枯木逢春,重焕活力。
进而名垂青史,流芳百世。
通道侗族自治县通道转兵纪念馆外景。陈泽国摄
四
走出书院,将一天中的所见所闻悉数从脑海中放映了一遍。我感触良多,收益颇丰。
在通道转兵中,毛泽东这位东方巨人,表现出来的伟大智慧不仅在于他看到了敌人布下的口袋阵,并破解之。更为重要的是,他要如何才能破解三人团非要坚持北上湘西的这个死局。
以他当时的地位和力量,要想改变三人团的决议几乎是不可能的。然而,这位伟大的东方巨人,凭他的睿智和勇气破局了!
其一,意志坚定。他心里想的不是个人得失,而是整个红军和中国革命的前途和命运。因此才会不顾生死,拼命坚持。坚强意志来源于不怀私心,勇于担当。
其二,方法得当。首先,开会这个方式给予了除三人团以外的人有了说话的机会和权力。其次,他团结了周恩来、王稼祥、朱德等大多数同志,以至在政治局会议上,以少数服从多数的组织原则否定了博古、李德等人的错误主张。
其三,实事求是。他纵观全局,对敌情我情了如指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不生搬硬套。因此,在后来的政治扩大会议上,获得了广大指战员的支持和认可。
这种智慧是跨越时空的大智慧,没有历史局限,很值得我们在现实中学习和借鉴。比如脱贫攻坚,一些人硬套着文件上的条条,不顾实际情况压着下级做表格,左一次右一次。而下面的人明明知道这是错的,却找不到正确的反击办法,或不愿去找。不愿意,属德不配位;找不到,乃才不配位。
其实,德、才是统一的。苏格拉底有句名言:美德即智慧。
德才兼备,方能造就超越时空的大智慧。
(作者刘懿波系湖南省网络作家协会会员、益阳市网络作家协会副主席、红网《论道湖南》专栏优秀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