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常州日报-常州网
上周六下午,常州市武进区横林镇崔桥村党总支书记吴海峰揣着村庄规划图,来到村法治文化公园中心的凉亭。不用招呼,附近散步游玩的村民们围拢过来。
摊开图纸,吴海峰指着其中一个点位说:“村里准备改造活动中心,想把公园这一侧的围墙敲掉,和旁边学校的操场连接,扩大活动范围,大家看怎么样?”
村里退休的老会计吴建文起了个头:“公园还是2005年建的,各种设施设备确实陈旧了,应该提档升级了。”
“园子太小,不少人都沿着外面马路散步,一鼻子汽油味不说,还挺危险。改建能将健身步道扩大一点吗?”村民陶惠兴建议。
“公园里只有一块活动场地,我们跳广场舞、小年轻打篮球,只能轮流用,改造的时候要考虑进去哦!”村民张硕萍说。
……
你一言,我一语,“议员”越来越多,凉亭里已无虚席,晚来的村民倚靠着柱子。一边的村调解主任吴键告诉记者:“从前,村里的事情大多是我们几个村干部商量着干,现在村民一起,‘当面锣,对面鼓’。”
吴海峰和村民讨论活动中心改造事宜
变化,要从去年说起。
去年1月,吴海峰当选崔桥村党总支书记。上任不久,这位“当家人”就发现:把村民请到村委会办公室提意见时,大家要么不吭声,要么就说“好”。但某项工作一旦启动,就会遇到或大或小的阻力。“有时候,明摆着是好事,也总有几个人反对、质疑。”
村民们也觉得有些委屈。“办公室里说话太‘正式’,得‘字斟句酌’,说不‘过瘾’。”“白天要上班,谁有闲工夫专程跑村里去说呀!”“万一村里走走形式,让大家举举手投投票,岂不是白费口舌吗?”……
一通“民调”后,吴海峰发现:村民参与积极性不高,基层执行力跟着大打折扣,而原因之一是缺乏表达诉求的渠道。
找到症结的崔桥村,开始寻找合适的“说事地”。去年3月,法治文化公园的凉亭,挂上了新牌匾:百姓说事亭。两侧的对联“点了题”:善谋事善成事形成于事,敢直言敢实言畅所欲言。
法治文化公园建有健身广场、活动中心。“百姓说事亭”正好位于公园中心,一年四季,人气皆旺。
说事议事,出“室”入“亭”。一字之变,拉近了距离。
“与其让村民聚在一起‘说闲话、话是非’,不如议一议‘民生事、正经事’。”吴海峰说。
于是,10名村干部穿上“红马甲”,利用下班时间轮值“民情搜集员”,把“开会”变成“聊天”,把被动“坐等”变为陪村民“散步”。
“说事亭”揭牌不久,第四村民小组村民朱国明、朱保成就向一起散步的吴键道出了担忧:“朱家村村道因重型车辆来往,路面破损严重,而且路面太窄,之前发生火灾,消防车都开不进来。”
一周内,村两委通过了村道改造方案;一个月后,村道改造完工,路面从原来的2.5米拓宽至7米。现在,宽阔平整的路面,让朱保成觉得“舒心又安全”。
不仅如此,小小“说事亭”,还议出了和谐。去年,吴键把调解工作从村委办公室搬到了亭子里。这位有着24年调解经验的“老娘舅”,有了“意外之喜”:“往年,全村需要调解的矛盾有七八十起,一年下来,少了一半。”
据了解,崔桥村户籍人口2800多人,外来人口8000多人。不少“新村民”正在成为“说事亭”的“常客”。
陆月亮来自安徽,早把他乡当故乡。“前两天,公园里有块绿化带被破坏了,到亭子里一反映,这两天路过一看,好了。”老家苏北的戈延荣,把“说事亭”当成了融入当地生活的“窗口”:“劳动就业、小孩积分入学之类,有不懂的,在‘说事亭’总能得到解答。”
作为周末的“值日生”,一年来,吴海峰的“民情日记”上记录着村民反映的诉求,以及落实办理情况:
“崔桥村位于集镇区,沿街个体工商户600多家,停车是个大难题。”
于是,去年10月,两个停车场改建完成,设有停车位59个。
“自然村杨树坝下水道排水不畅,下雨天积水问题严重。”
于是,去年4月,村委投入5万余元进行了修缮。今年,全村计划分段逐步实施全域污水管网更新。
“村里45岁以上的村民有意外保险,45岁以下的村民是不是也能享受这一项福利?”
于是,今年,崔桥村的意外保险实现了户籍村民全覆盖。
……
说出一件、议好一件、落实一件,就划一件。原本村民们看来是“干部的事”,渐渐变成了“大家的事”。去年以来,“百姓说事亭”议的20余件事,办结率达到100%。
一个半小时后,议事接近尾声。吴海峰的“民情日记”上,有了新计划:活动中心改扩建。
(□ 记者 诸丽琴 周洁茹)
本文来自【常州日报-常州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